说明(ming):①《宋(song)史·苏轼传(chuan)》内容丰富(fu),为方便大(da)家(jia)阅读(du),逐句对照翻译(yi),段(duan)间(jian)以空行间(jian)隔。
②以下黑色(se)字为原文,红(hong)色(se)字为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去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未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试礼部。嘉佑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当时文章破碎怪僻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文风,见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作,便放在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后来以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服母丧。嘉佑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欧阳修因他才识兼优,举荐他进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苏轼开始起草,文理清晰。
复对制策,入三等。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三等的,仅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任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关中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规定,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使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牵累。”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
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不如在馆合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
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直史馆之职。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苏轼听到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爱护人以德。”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要求赠父亲一官,于是赠光禄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