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解题指导(dao)
一、本题意(yi)在(zai)让学生在(zai)理(li)解文意(yi)的(de)基础上,对照(zhao)自己阅读和写作的(de)经(jing)验(yan),获得一些有益的(de)启发。
1.读书、作文(wen),有(you)时(shi)连(lian)一(yi)个字(zi)眼都(dou)不能轻易(yi)放过;就连(lian)郭沫若那样的文(wen)学家,在用词上也(ye)会(hui)有(you)小毛病,这说(shuo)明,提高(gao)阅读、写(xie)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yao)看它的表(biao)达(da)效果,而(er)不是繁简;看似(si)平淡无奇的语(yu)句,也(ye)会含有(you)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zhe)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ji)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shi)要敢于(yu)大胆发挥想像和(he)联想,不能(neng)满足(zu)于(yu)平淡的表达。
5.动辄(zhe)“掉书(shu)袋”并不表示(shi)有学问,反(fan)而(er)可能是思想感(gan)情(qing)贫(pin)乏、文(wen)字水平低的反(fan)映。
二、本题(ti)意在通过比(bi)较,发展(zhan)学生的思辨能力。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ran)主要(yao)是从写作的(de)角度来(lai)讲的(de),但也反映(ying)了(le)作者(zhe)对读书的(de)主张。比较两(liang)篇文章的(de)观点,要(yao)从读书方面来(lai)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jiao)字”这(zhei)两(liang)种读(du)(du)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de)(de)阅读(du)(du)目的(de)(de)和阅读(du)(du)材料。如果为的(de)(de)是(shi)开(kai)阔视(shi)野(ye)、获取(qu)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zai)领悟作(zuo)品的(de)(de)思想精髓,揣摩写作(zuo)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jiao)字”。再则,阅读(du)(du)经典(dian)作(zuo)品,尤其是(shi)文学类的(de)(de),要真能吸(xi)取(qu)其中的(de)(de)营养,还是(shi)得下(xia)“咬文嚼(jiao)字”的(de)(de)功夫。
②人(ren)的(de)阅读理(li)解(jie)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de)。对于阅读障碍比较(jiao)大的(de)作品,开始不(bu)妨“不(bu)求甚解(jie)”,以后再慢慢“咬文(wen)嚼字”,或(huo)者(zhe)不(bu)必“咬文(wen)嚼字”,就(jiu)豁(huo)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men)应该这样来理解“不(bu)求甚解”和“咬(yao)文嚼(jiao)字(zi)”:它(ta)们(men)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de)认(ren)识(shi)提出的(de)一种读书(shu)方法,它(ta)们(men)之间构不(bu)成彼此否定(ding)的(de)关(guan)系,它(ta)们(men)的(de)存在(zai)也不(bu)会排斥别的(de)读书(shu)方法。
三、此题意在培养(yang)学生举一反(fan)三、迁移(yi)运用的能力。诗文中(zhong)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wei)(wei)了忘却(que)的记念》:“眼看(kan)(kan)朋辈(bei)成新(xin)鬼(gui)”改“忍看(kan)(kan)朋辈(bei)成新(xin)鬼(gui)”,思想感情就(jiu)起了变化。“忍看(kan)(kan)”含有反问语(yu)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wei)(wei)强烈。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