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接受朋友邀请开始写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因为处境如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B.S会馆的环境是悲凉的、寂寞的,这里着力写这种环境,为的是烘托作者当时在屡经挫折之后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感到未尝经历过的无聊和寂寞。
C.作者在S会馆里,不怕环境的艰苦,坚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这表明当时作者屡经挫折之后,已经心如死水。
D.S会馆的荒凉、寂寞、衰败,含蓄地表明作者当时生活的落寞,作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与人交流!这段描写在文中使下面的情节出现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五、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 ( )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 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 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 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D. 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13.这节文字的中心是 ( )
A.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 B.总括地写《呐喊》的创作缘由
C.叙述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梦” D.自己被回忆所牵扯着的痛苦、惆怅
参考答案:
一、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
狂人日记》 1918年 果戈里
3.《朝花夕抬》《野草》
二、l.A
2.“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3.“铁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思想麻木。“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
三、1.A
2.课文第七段说的是作者在屡经挫折之后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概括起来是感到无聊和寂寞。但是读者对这种“无聊和寂寞”可能是缺乏体验的,为了使读者更清楚“无聊和寂寞”,作者进一步说面对一群活人大喊,而这些活人毫无反应,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就能使读者对“无聊和寂寞”认识得清楚一些。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些活人的无反应,作者使用了“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无聊和寂寞”的感受。
3.我自己原本认为我是一个可以不说话的人了
4.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四、l.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
2.B
相关链接
2007语文高考考前增分必读 [唐伯牛]
高考作文值为60 错别字三字扣一分三分封顶
高考语文可以在短时间复习提高成绩
各地高考模拟基础知识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复习指导(修辞和语言运用)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仿真练习
诗词鉴赏高考题(写景诗)
诗词鉴赏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
2006 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
高考病句题专练与试题分析(3)
2007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优)
3/3 爱上海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