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潜先生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广涉国学经典,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青年时代,先后在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十三载,广涉博览西方学术。朱先生是一位国学根基深厚,西学素养圆润,且能融会贯通、相映生辉的渊博大家。
朱光潜先生(sheng)成名很早,他在英国爱丁堡大(da)学还是一(yi)(yi)名学生(sheng)时,受(shou)邀为开明书店办的(de)《一(yi)(yi)般》杂志写稿,其中《给青(qing)年(nian)的(de)十(shi)二封(feng)信》犹如歌德(de)当年(nian)的(de)《少年(nian)维特之烦(fan)恼》,反响(xiang)极为强烈,曾先后印行三十(shi)多版。
朱光潜先生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他毕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chu)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ye)。”
2.中国历史上的“咬文嚼字”,出现了许多“一字师”。五代时李相读《春秋》,误将“叔孙婼”的“婼”字读错,被一旁的小吏听到,婉转地纠正过来,因而被李相尊为“一字师”。唐代诗僧齐己作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诗人郑谷看了,指出既是早梅,不应是数枝同开,应改为“一枝开”。齐己听后,钦佩不已,时人誉郑谷为“一字师”。宋代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谈,一时误将晋干宝说成“于宝”,一名官吏立即纠正了它,被杨万里奉为“一字师”。
3.《人间词话》中有关“套板反应”的讨论。
①王(wang)国维的观点:沈伯时(shi)《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ke)直(zhi)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