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原文】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3),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4),磬以立辨⑤,辨以致死(6)。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7)。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8),滥以立会(9),会以聚众。君于听竿、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10)。鼓鼙之声讙(11),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12),彼亦有所合之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魏文侯》。②铿(keng):钟的声响。③横:指气势充沛。(4)磬:同“硁”(keng),击石的声音。(5)辨:指节义分明。(6)致死:献身。(7)封疆:边疆。(8)滥:聚合。(9)会:汇集。(10)畜聚:聚集。(11)鼙(pi):小鼓。讙(huan):喧闹。(12)铿锵:这里指乐器的声音。
【译文】
钟声响起声铿铿,铿铿声可以表示号令,对令产可以使人气势勃发,气势可以激起勇气。君子听到钟声,会想起武将。石磬响起声硁硁,硁硁声可以表示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可以使人献身君子听到琴瑟声音,会想起为保卫疆土献身的臣下。丝弦声响起声悲哀,悲哀之声可以使人正直,正直可以使人充满志气。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会想起有志气的巨下。竹管乐可以发出多种声音多种声音可以表示聚合,聚合则能使众人集聚、君子听到竿、笙、萧、管的声音,会想起能集聚民众的下臣。鼓鼙声响起很喧腾,喧鼙的声音年可以使人激动,激动可以促使民众前进。君子听到鼓钦的;
会想起统率民众的臣下。君子听音乐,不止是听音乐的铿锵之声,而是要从其中生发出联想和共鸣。
【读解】
看来君子大人和小民百姓听音乐也会有所不同。小民百姓心里想着的是油盐柴米,听音乐就是听个高兴,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乐声停止也就停止了。君子大人就不同了,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大事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时时刻刻想着做一个高尚的人,所以听到音乐就会与统治、政治、道德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个说法不错,听音乐的确需要有修养,有训练有素的耳朵和大脑。君子大人们和小民百姓的差别,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君子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而百姓却没有。所以,对君子有意义的音乐,对百姓却显示不出意义来。
再有一层,能从音乐中听出什么来,还取决于听者的生活经历、阅历和所思所想。君子们同百姓相比,可以读书识理,可以周游列国,可以出入朝廷,经历、阅历和所思所想自然比小民百姓丰富得多,从音乐中听出的东西也要多得多。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音乐欣赏,同样也适用于其它艺术的欣赏。欣赏者是站在自己的专业修养水平和生活阅历的起点上来进行欣赏活动的,而且要受这个起点的局限,使欣赏带上个人色彩。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②。致乐以治心(3),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5)。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6),无难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化》。②斯须:片刻,须臾。③致:详审。①子:同“慈”,慈爱、谅:诚信。⑤易慢:轻优怠慢。(6)错:同“措”。
【译文】
君子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具有平易、正直、慈爱和诚信之心,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安宁,天虽然安宁就能持久,持久则能成自然,自然就可达到神的境界。天亘然不言不语,却可使人相信;神虽然不怒不愠,却让人感到威严。详细审视乐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内心修养。详细审视礼的作用是为了端正仪表举止,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与不快乐,那么卑鄙奸诈的念头就会进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庄重与不恭敬,那么轻佻怠慢的念头就会进入。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端正人的外表的。乐使人极其平和,礼使人极其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们看到这样的气色表情就不会同他争斗,看到这样的仪表举止就不会产生轻佻怠慢的念头。因此,德性的光辉萌动于内心,人们就不会不顺从;行为的准则表现在外,人们也不会不顺从。所以说,详审礼和乐的道理,再把它们付诸行动,天下就没有难事了。
【读解】
君子在一般人面前,应当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会使人信用也就是说,他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从内心到外表都光明磊落,有所规范,并且一致,而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这样的君子越多越好,越多国家就越有希望。这样的君子也叫“正人君子”:心底端正,从不产生邪念恶念,时刻想到自己的使命,富有献身精神,仪表举止端正,从不会衣冠不振邋里邋遢,举手投足表情动作都有规范,言必行,行必果,从不搞阴谋诡计。传说中的“君子国”便是一个礼仪之邦,其中个个是正人君子大家都风度翩翩,礼让谦和,从不争吵。成语P也有一些说法,比如“君子一言”,是说君子讲信用,说了话要算数,决不反悔。还有‘君子之交”,是说君子们的交往绝不俗气地言利言油盐柴米之类,而是以道义为交往的纽带,所以其淡如水。
与“正人君子”相反的是“伪君子”。外表衣冠楚龙人使人样,C里却怀着鬼胎,不讲信用,阴一套阳一套,尤其是肚子里装着坏水,人格卑下,没有德行,只要为了权、钱、名、欲什么都可以做出来。所以,伪君子在实质上是小人,只是在外表上装出正人君子的模样。
做正人君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礼和乐。换句话说,礼和乐是正人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礼用以端正外表,乐用以端正内心。前者自不必说,而说乐可以正心,这得要有高度的自觉性。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但这只对知音者才有效,要知音,光靠音乐恐怕还不够,还得要有其它的修养和陶冶。所以乐可以正心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夫乐者乐也(1)〗
——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2),人之道也(3)。声音动静,性术之变(4),尽于此类。故人不耐无乐(5),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不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6),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7),不使
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8),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9),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10),比物以饰节(11),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余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12),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13),要其节奏(14),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15)。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16),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化》。(2)动静:动作,这甲指舞蹈(3)道:指情理。(4)性术:内在的思想情感。(5)耐:同“能”。(6)息:泯灭(7)瘠:少,简单。廉:细小。肉:洪亮。(8)族、长、乡、里: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族为百家,长为二百五十家,乡为一万二千五百家,里为二十五家。(9)闺门:家门。(10)审:确定。一:指五音的起点宫音。(11)物;这里指乐器。(12)诎(qv):同“屈”。(13)缀兆:舞蹈的行列和活动区域。(14)要(yao):配合。(15)齐;协调统一。(16)中和:不偏不倚.和谐适度。
【译文】
乐的意思是欢乐,是人的性情之中不可缺少的。欢乐必然要借声音来表达,借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动作表现人们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全部表现无遗。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欢乐不能不表现出来,表现得不合规范,就不能不混乱。先前的君王憎恶邪乱,所以创制了《雅》和《颂》的乐歌来加以引导。使乐歌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乐歌的文辞足以明晰而不隐晦,使乐歌的曲折、平直、繁杂、简洁、细微、洪亮和节奏足以激发人们的向善之心,不让放纵邪恶的念头来影响人心。这就是前代君主作乐的宗旨。
因此,在宗庙里演奏先王之乐,君臣上下一同聆听、没有谁不附和恭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人一同聆听,没有谁不和谐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首乐,父子兄弟一同聆听、没有谁不和睦亲近。所以,作乐要先确定基调宫音以协凋众音,用各种乐器演奏以表现节奏,节奏和谐而形成整个乐章,用它来协调君臣父子的关系,使民众相亲相随。这就是前代君王作乐的宗旨。
所以,听到《雅》、《颂》的乐歌,会使人心胸开阔;拿着盾戚等舞具,学习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会使人仪态变得庄重;按一定的行列和区域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妻。行列就会整齐了,进退也协调统一。所以,乐表现了天地间的协同一致,是中正谐和的纲纪,是人的性情必不可少的。
【读解】
“中和”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各个向度中采取中间态度,不要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这样,就能趋于和谐适度。比如音乐,它可以表达内心情感,但是又不能放纵的发泄,要有所节制,合乎规范,才可以起到调节内心情感的作用。
音乐舞蹈等艺术也好,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好,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也好,在懦家看来都依循着“和谐”的规则。事物得以成立、运动、变化的根本,是矛盾对立的各个方面消除对立,走向统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人们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他们又都向善,各自安于各自的地位,尽到自己的职责,天下就太平了。音乐由各种声音组成,而其中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不能各唱各的音,各奏各的调,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对秩序的强调是“中和”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秩序便会混乱一团。首先是各个成分有固定的位置,然后有一个主导因素将各部分贯穿在一起,使各个部分服从主导因素。在一个国家中,国君是主导因素,臣民在国君领导下各司其职。在一部音乐中。基调是主导因素,各种表现手段都要服从基调。
秩序是人为的,甚至有时是强制性的,这与老庄所主张的自然无为相对立。自然无为主张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反对人为地设置等级、界线、规则、制度等等,合乎自然便是合乎天地宇宙之道,是最高的和谐。
很难(nan)说(shuo)主(zhu)张秩序(xu)与追(zhui)求自然有什么是(shi)非之别,这是(shi)两种不(bu)同的宇宙观、社会和(he)人生(sheng)理(li)想。也许,这两者(zhe)的中和(he)还是(shi)一(yi)种理(li)想晚(wan)界呢既有人为的秩序(xu),又(you)追(zhui)求自然的旨趣(qu);既强调规则,又(you)在一(yi)定程度上无为而治(zhi);既遵守礼(li)仪制度,又(you)不(bu)完(wan)全受它约束。二者(zhe)之间真可(ke)以进(jin)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