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
原来,乐还可以作为“奖品”来赏赐诸侯的功绩!论功行赏,以区别功绩大小,远近亲疏。乐的这一功能,体现了它是维护等级制度的一种工具。
如今我们是“欣赏”音乐,把这种活动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几乎与政治统治没有多大关系,更与“奖品”无缘,反倒是好的音乐会得到奖赏,也有一些“音乐人”靠了演出音乐之类发家致富的。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音乐的功能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简直是匪夷所思,不可言说。不过,那时的音乐与如今的音乐在性质上已完全不同。了解那时的情形,是不是也会让我们“发思古之幽情”呢?
〖天地之道(1)〗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2),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3),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4)。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施》。(2)疾:指灾祸。(3)事:指制度。(4)象:吻合,符合。
【译文】
依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天气的冷热不按时交替,就会发生灾祸;风雨不调和就会出现饥荒。教化对于民众就像风雨的变化一样,不及时施教就会危害社会。制度对于民众就像风雨的调和一样,没有节度就难见功效。因此,从前的君王创制乐,是当作治理民众的一种方法,恰当地适用,就会使民众的行为与道德相吻合。
【读解】
统治者运用乐来教化百姓大众,就像给庄稼施肥;施肥不及时,庄稼就会因缺乏营养长不好。那么谁来为统治者“施肥”呢?恐怕谁都不敢,这样做就叫“犯上做乱”。
这套理论真是妙不可言。它事先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加以定位:有人是“农夫”,有人是“庄稼”;有人是栽培者,有人是被栽培的禾苗。得到了“农夫”的关照,是福气,还得对“农夫”感恩戴德,感谢阳光雨露的普照沐浴。
——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原文】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2)而叮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民俗。故先王著其教焉(3)。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施》。②乐:喜爱,爱好。③著:设立,建立。
【译文】
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因此,从前的君王设立了专门机构来实施乐教。
【读解】
圣人们喜欢音乐,是因为它有助于统治。百姓们喜欢音乐,大无是因为它通过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打动人心。这两种喜欢有着内在质的差别。
撇开这些不说,音乐确能净化人的心灵,将人的精神提升到高尚的境界。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表达复杂微妙的内心体验,都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平民百姓在演奏或倾听音乐时,恐怕难以产生治国安邦一类的念头。他们所看重的,应是音乐同生活的联系。
——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2),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③。
是故志微、瞧杀之音作(4),而民思忧;啤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5),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賁之音作(6),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7),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8),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9),而民淫乱。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言》。②血气:指性格、气质。知:同“智”。③心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4)瞧杀(jiaoshai):急促。⑤啤(shan)谐:和谐。慢易:缓慢轻松。繁文:文采华美。简节:节奏宽简。
【译文】
虽然人人都有性格、气质、心智这些本性,但哀、乐、喜、怒等情感变化并没有规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然后才表现为一定的情感。
因此,细微、急速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忧虑;和谐舒展、轻松和缓、音色华美、节奏宽简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心安详乐观;粗犷激越、豪迈奔放、昂扬振奋、宏大愤激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人们的刚毅之情;清明正直、刚正有力、庄重真诚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肃然之情;宽畅从容、圆润洪亮、流利活泼、平和顺畅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慈爱之情;放荡、散乱、轻佻、淫秽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淫乱之情。
【读解】
音乐既然是表现情感的,那么就能从音乐的音色、节奏、调性、旋律的变化中,体察到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变化。这里所列举的几类情绪以及表达它们的音乐特点,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人们内心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离开了生活,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喜怒哀乐,一定有其产生的基础。白毛女、杨白劳对黄世仁的恨,是由他们之间的压迫、剥削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关系产生的。大观园中的焦大不可能爱上林妹妹,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成长的背景完全不同,两人不在同一生活层面上。
从音乐当中的确可以体察到世事人心人情的变化,了解到民心民意,从而为统治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但是,一定要说音乐能救过救民,将百姓大众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便近乎于天方夜谭。
——淫乐如洪水猛兽
【原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2),水烦则鱼鳖不大(3),气衰则生物不遂(4),世乱则礼慝而乐淫(5)。是故其声衰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6)。广则容奸(7),狄则思欲(8)。感条畅之气(9),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言》。②土敝:土地贫瘠。(3)烦:动荡不宁。(4)遂:生长。(5)慝(te):败坏。淫:放纵无度。(6)流湎:沉溺。忘本:丧失法度。(7)广:指节奏缓慢。(8)狭:指节奏急促。(9)条畅:同“涤荡”。逆乱。
【译文】
土地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动不宁,鱼鳖就长不大;元气衰竭,万物就不能生长;世道昆乱,礼就衰败,乐就淫佚。所以,乐的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喜悦却不安详,散漫而不合节拍,放纵而丧失法度。缓慢的节奏中包藏着邪恶,急促的节奏则刺激欲念。感受乱逆的气息,灭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轻贱这样的音乐。
【读解】
淫佚的音乐,如洪水猛兽,所到之处,会败坏社会风气和污染人们心灵。从这种观念出发、自然会极力强调文艺对社会风气和人们心灵的正面影响,强调文艺对塑造人类灵魂的作用。
即使是在今天来看,这一观念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文艺虽然不能救国数民于水火之中,但它确能对社会风气和人们心灵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唱什么,听什么,可以反映出其心态、理想和追求。比如,倘若士体人民都在吟唱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哥啊妹呀,鸳鸯蝴蝶满街跑满天飞,这样的社会多半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统治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多或少要对社会的全体成员发生影响。对于淫饮邪恶的东西,虽然严禁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必要时必须以某种措施加以严禁、最要紧的是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风气可能自然产生,也可以人为引导和营造,放任自流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乐者,德之华也(3);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5)。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象》。②端:正。(3)华:光华。(4)气:同“器”。(5)英华:光华。这里指美好的神采。
【译文】
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声音,舞表演内心姿态、侍、歌、舞都源本于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彩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乐才不可能伪装出来。
【读解】
表现在表面上的东西,有可能是内在根源的真买反映,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掩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现象。比如言语,完全可以不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花言巧语,言东指西言不由衷,故作姿态,也可以沉默不语,言行不一,所以古人说“言为心声”,这话是不可尽信的。比较谨慎的态度是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自己多一个心眼儿,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音乐与内心有着直接的联系,或者说,音乐就是内心的镜子内心的回音壁。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不大可能伪装出来。
一般来说是这样。但是,是不是同言语一样,也有不表达内心的时候呢?其实“为赋新曲强作愁”的情形也确有发生。在所谓的“流行音乐”中太多了。明明活得有滋有味.偏要做出一副饱经沧桑的愁容;明明是昨日黄花的丰老徐娘,偏要做出天真少女模样;明明是拼命追名逐利之徒,偏偏要贴上满不在乎的潇洒标签。所以,现在听乐,也得多一个心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