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1.C (A 并非朱熹归纳;B 于文无据,中国文学能以抒情取胜的原因原文并无交代;D 类的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也包括相似性的感知。)
2.D (A“反对诉诸理性”错,反对的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B 过于绝对,原文是“易流于”“常常可以成为”;C 贵情思轻事实,原文无据。)
3.C (非“比兴”,赋笔。)
4.引用论证(1分);引用《文心雕龙》、《诗品》阐述古人往往注重“比”、“兴”之区别(1分);引用王夫之、司空图、严羽,论证中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类的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与比兴关系密切(1分);引用李东阳证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1分)。(答案笼统最多得2分)
5.①“比兴”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从而使文学形象具有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效果)的诗歌创作手法。②“比兴”是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
6.C (“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
7.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提示:
请点此下载试卷及答案
23.略。
5/5 爱上海 上一页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