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文故事】
契诃夫化装
戏剧,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少年时代最强烈的爱好。
那时候,社会上把戏剧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东西。中学生如果得不到校长的证明信是不准踏进戏院大门的。即使侥幸进了剧场,如果被值日的学监发现了,就要受到处分。
怎么办呢?聪明的契诃夫想出一条妙计:每次进剧场之前,他都要乔装打扮一番,把长胡子或者大鬓角粘在脸上,然后戴上深色眼镜。这样,就可以从学监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了。他的化装总是很成功的。结果就成了台下的“演员”来看台上演员的表演。
在少年时代,他化装欣赏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等许多世界名剧。天长日久,他的化装和表演才能越来越高。有一天,他穿得破破烂烂,带着他亲笔写的乞讨信,来到他的叔父家里。叔父居然没有认出眼前的“小乞丐”竟是自己的亲侄子。看过信后,觉得怪可怜,便大发慈悲,施舍给他几个小钱。这是契诃夫的第一笔收入,既是写作的稿费,又是演员的酬劳。
【课文正解】
将幽默讽刺进行到底
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被赞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19世纪末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装在套子里的人》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主人公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作者用漫画的手法,勾勒了别里科夫的形象。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这是他有形的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这是他无形的套子。
作者用夸张的语言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字,借此躲避现实。
作者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作者用含蓄的对比来升华文章的主题。
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写和刻画入木三分,揭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可见,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 ,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自始至终,作者将幽默讽刺进行到底,既带给人开心一笑,又带给人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