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比喻(yu)的知识(shi)吗?请走进我们的开(kai)心讲堂,听老师(shi)讲——
老师:比(bi)喻(yu)就(jiu)是是根据事(shi)物之间的(de)(de)(de)(de)相似点,把某一(yi)事(shi)物比(bi)作(zuo)另(ling)一(yi)事(shi)物,把抽象的(de)(de)(de)(de)事(shi)物变得具(ju)体,把深奥的(de)(de)(de)(de)道理变得浅显。像(xiang)朱自(zi)清(qing)先生的(de)(de)(de)(de)散文(wen)《春》中所写的(de)(de)(de)(de)野花(hua)“像(xiang)眼睛,像(xiang)星星”,春天“像(xiang)刚落地的(de)(de)(de)(de)娃娃”,“像(xiang)小(xiao)姑娘”用的(de)(de)(de)(de)就(jiu)是比(bi)喻(yu)。大家喜(xi)欢(huan)这样的(de)(de)(de)(de)句子吗?
文(wen)文(wen):喜(xi)欢(huan)。他把(ba)野花(hua)遍(bian)地的情(qing)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xiang)眼睛(jing),像(xiang)星星’我就能想象(xiang)出繁花(hua)似锦的景象(xiang)。
齐(qi)昊(hao):是呀,‘春天像刚落地的(de)(de)娃(wa)娃(wa)’,一读到这(zhei)儿我(wo)就感觉春天的(de)(de)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sheng)机。(平常就最好(hao)抒情的(de)(de)齐(qi)昊(hao)又“情不(bu)自禁”了。)
老师:比(bi)喻(yu)的构成(cheng)一般(ban)包括三部分:本体、喻(yu)体、比(bi)喻(yu)词(ci)——
我:本体指的是被比喻的事物,像“春天像小姑娘”中“春天”就是本体,喻体就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小姑娘”就是喻体,“像”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我接过(guo)老师的话茬,当起了师傅(fu)——其实是昨天刚看的。)
子(zi)悦:是(shi)不是(shi)句子(zi)中有‘像’,‘好像’这(zhei)样的词就是(shi)比喻句?
(我没敢回答,可惜看得不细——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文文:当然不是,“你长得像你妈妈”,这这个句(ju)子(zi)就(jiu)不是比喻句(ju)。
孙小淳:“天不(bu)太好,好像(xiang)要下雨了。”这句也不(bu)能算是(shi)比喻(yu)句。
老师:你们俩说得对,是不是比喻句不能拿有没有“像”来判断,有“像”的不全是比喻。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明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等来联结。如……
齐昊: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文文慢条斯理地读起了(le)《紫藤(teng)萝瀑布(bu)》。)
文文: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我:老师像妈妈。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还有一种我们叫它暗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联结。如老舍先生写道济南 “整个的是块蓝水晶”这句用的就是暗喻。
孙小淳:老师,安琪经常说“哎哟,我脑袋都成糨糊啦”这句是不是暗喻?
(文文这时还不忘调侃我一句(ju)。)
我:当然是。我说你那天“成了落汤鸡”也是比喻。呵呵……
老师:比喻还有第三种类型,那就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来叙述,如,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这句话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只出现了喻体,没出现本体。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回去再慢慢领会。
回家的路上,我伏在文文耳边小声说:“你知道我平日说你‘是只小蜗牛’是比喻的那一种吗?”
没想到,文文郑重其事地说:“我肯定你用的是暗喻。”
哈哈……
晚上,我打开妈妈的一本泛黄《中学语文知识手册》,又看到了关于比喻的如下内容:
比喻的作用(yong):
用(yong)比(bi)喻(yu)写人、状(zhuang)物,便于描(miao)绘出事物的特征(zheng),是形象鲜(xian)明(ming)、生动;用(yong)比(bi)喻(yu)说(shuo)明(ming)道理,可(ke)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yi)懂。比(bi)喻(yu)还能表达出作(zuo)者的鲜(xian)明(ming)态(tai)度和感情(qing)。
……
一个小小的比喻就如此丰富,以后我还要多多学习呢。
自从上次老师给我们讲了比喻修辞的知识,我们班掀起了一股学比喻、用比喻的热潮。那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时候同学之间交流对话,对方往往会问一句:“你用的是比喻的那一种?”叫人啼笑皆非。
但老师表扬了我们这种学习精神,并委托我成立了修辞学知识学习小组,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且一蹦三尺高。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就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让小组成员搜集了一些运用夸张的句子,通过幻灯片展示(哈哈!我用上现代化教学手段了):
①危楼高百尺,手可(ke)摘星(xing)辰。
②飞流(liu)直下三千尺,疑(yi)是银河落(luo)九(jiu)天。
③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④烈日吐火,它(ta)们个(ge)个(ge)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kan)着阴(yin)凉处的鱼(yu)戏(xi)虾游。
⑤他饿(e)得都(dou)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⑥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jiu)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zhen)得那山冈也(ye)动了
⑦五岭逶迤腾细浪(lang),乌蒙磅礴走泥丸。
⑧巴(ba)掌大的地方还开宴(yan)会?
(展示完毕,我模仿老师的语气抬高声音)
我:这些句子都运用了夸张,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句子概括一下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呢?
张斌:简单。夸张就是——言过其实。
子悦: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言过其实的描写呢?
齐昊:关键词——突出。
文文:运用夸张能更好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比如说上面的第⑤句,“他”实在饿极了。
(看来,子悦是有备而来,大家(jia)用(yong)掌(zhang)声(sheng)掌(zhang)声(sheng)表示赞同(tong)。)
老师:夸张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故意做言过其实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刘东:我发现(xian)这些言过其实的句(ju)子,有些是把事(shi)物故意放大,像①②③句(ju)。
(再读这些句子,刘东首先发现(xian)了问题。)
孙(sun)小淳:对(dui),而⑦⑧句(ju)却是把事物故(gu)意往小里说。
我们根据这一点,对夸张进行了分类:
按照夸(kua)张的不同方向,夸(kua)张主(zhu)要分为两种(zhong):
1.扩大(da)(da)(da)的(de)夸张。即把客(ke)观事(shi)物故(gu)意往大(da)(da)(da)、多、快、高、长、强、深(shen)等方向说。如(ru),①②③⑤⑥句。像第②句中,诗人用飞流“三千(qian)尺”从(cong)“九天”落下(xia)的(de)扩大(da)(da)(da)夸张手法(fa),表现了庐山瀑布的(de)宏伟(wei)气势(shi)。
2.缩(suo)小(xiao)的(de)夸(kua)张。即把(ba)客观事物故意(yi)往小(xiao)、少、慢、低、矮(ai)、短、弱、浅(qian)等方(fang)向说。如,⑦⑧句。像(xiang)第⑦句中,诗人把(ba)五岭山、乌蒙山分别视(shi)(shi)为细浪、泥丸,藐视(shi)(shi)它(ta)的(de)小(xiao),突(tu)出红军(jun)的(de)高大(da)光辉形象。
齐昊:还有有一种夸张叫做超前夸张,就是在时间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老师:齐昊同学补充得很好。大家以后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不妨学着运用夸张这种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大家也应该明白:言过其实的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信口开河。鲁迅先生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多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因此,夸张的妙处在于不是真实,胜似真实。
齐昊:老师,是不是说话写文章用夸张等修辞比不用要好得多呢。
老师:大多数情况下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场合,像写新闻报道、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等是不能用夸张的,必须实事求是。
至此,我们的“夸张”讲堂圆满结束,顺便问一句,本文第二段中“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且一蹦三尺高”一句是夸张吗?
大家好!欢迎走进我们“七嘴八舌话修辞”栏目。今天,我们修辞小组的成员可闹翻天了,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得面红耳赤呢。弄得我这修辞组长也成“光杆”了,没人听我的。没办法,我只好请丁老师出山给我们平息这场“战争”了。
老师:同学们好!
小淳:老师好!老师,您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不是运用了对比?
老师:对呀。
齐昊:老师,我也承认它用了对比,但它不能称为一种修辞方法。老师,你说呢?
老师:这个……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也正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文文:大家静一下,下面请老师给我们讲我们小组成立以来接触的第六种修辞(ci)——对比。
老师:哈哈……文文同学是拿我的话反驳齐昊呀。把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是近几年的事,它也称作对照,就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
齐昊:老师,修辞大多都极有韵味,或者很生动。而对比既没有韵味,也不生动,凭什么加入修辞的行列?
小淳:难道你没看出来吗?它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老师,请允许我展示一组句子好吗?
老师:好的。
句子展示:
①有的(de)人活着,他已(yi)经死了;有的(de)人死了,他还活着。
②有的人(ren)过(guo)了一(yi)生(sheng),连一(yi)刻都不(bu)曾(ceng)拥有;有的人(ren)仅(jin)(jin)仅(jin)(jin)过(guo)了一(yi)刻,已(yi)经是生(sheng)命的永恒。
③我的生活没(mei)有指(zhi)望(wang)了,连狗(gou)都不如。
④有缺点的(de)战(zhan)士终究是(shi)战(zhan)士,……完(wan)美(mei)的(de)苍(cang)蝇终究不过(guo)是(shi)苍(cang)蝇。
⑤时间是勤奋者(zhe)的(de)财(cai)富,创(chuang)造者(zhe)的(de)宝库;时间是懒(lan)惰者(zhe)的(de)包袱,浪费(fei)者(zhe)的(de)坟墓(mu)。
⑥当面(mian)不(bu)说(shuo),背后乱说(shuo);开会(hui)不(bu)说(shuo),会(hui)后乱说(shuo)。
文文:老师,你看这些句子,两相比照,特点多么鲜明呀。有人怎么会觉得他没有韵味,不够生动呢。还有比这更有韵味、更具有突出意义的句子吗?
老师:是呀,这些句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充分显示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加强句子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有很好的作用。我们说话写文章用好对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齐昊:老师,我承认对比的效果是鲜明的,突出的,但我还是不接受把它看做一种修辞。如果把这看做一种修辞,无疑是对修辞格的玷污。
老师:齐昊同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也不能勉强。冥王星不是被踢出了行星的行列了吗?说不定有一天,持齐昊同学这种观点的人会有极充分的理由把“对比”请出修辞家族也未可知。但在“齐昊们”将它开除之前,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做一种修辞格的。
嗨!原来老师也和稀泥呀,早知道……嘘!你懂什么?这叫保护积极性。唔——我可啥也没说。你也看清了“对比”这家伙的真面目了吧。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写信告诉我们哟,说不定会上我们栏目的头条呢。
嗨,大家好!我们修辞小组开设的“开心课堂”又和你见面了。今天,我们讨论的修辞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篇说起。大家一定知道我们讨论的是什么了吧。对!就是反复。反复是一种怎样的修辞呢?请夏宁同学给大家讲解。
夏宁:重复使用某一词语或句子,以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复。反复有时候还能起到标明层次,突出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小淳:盼望(wang)着,盼望(wang)着,东风来了(le),春天的脚步近了(le)……我(wo)能感(gan)受到(dao)朱自清先生(sheng)连用两个“盼(pan)望(wang)”所(suo)表达(da)的(de)对春(chun)天的(de)热切盼(pan)望(wang)之情(qing)。
子悦:我这里有不少关于反复的句子呢。请大家说说它的作用吧。
例句展示:
①沉(chen)(chen)默(mo)呵,沉(chen)(chen)默(mo)呵!不在沉(chen)(chen)默(mo)中(zhong)爆发,就在沉(chen)(chen)默(mo)中(zhong)灭亡(wang)。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她(ta)含着笑,洗着我们(men)的衣(yi)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zhe)笑,切着(zhe)冰屑悉(xi)索的(de)萝卜(bu)……(艾青《大堰河——我的(de)保姆》)
③大(da)山原(yuan)(yuan)来是(shi)这样(yang)的!月(yue)亮原(yuan)(yuan)来是(shi)这样(yang)的!核桃树原(yuan)(yuan)来是(shi)这样(yang)的!香雪(xue)走着(zhe),就像第一次(ci)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ning)《哦(e),香雪(xue)》)
齐昊:我认为第①句中的反复,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希望人们不要沉默的感情。
夏宁:对,强调“沉默”,一定是热切希望人们不要沉默,这个“沉默”里也一定还有愤怒。
文文:第②句中,“她”干着活还“含着笑”,用那么多“含着笑”,突出表现的是“她”的勤劳和乐观。
安琪:我也这样认为。第③句中运用反复,并且还用了叹号,是为了突出表现香雪的快乐心情吧。
夏宁:对,反复作用的关键词就是“突出”、“强调”。
子悦: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句子,就会发现它们虽然都是反复,但形式是不一样的。
小淳:我看出来了!第①句中重复的词语是紧接着的,而②③句中重复的内容中间隔着其他的词语或句子。
夏宁:你眼力不错呀。反复分为两种: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第①句……
齐昊:聪明人不用细讲,我们都看出来了。哈哈……
文文:今天我们讨论的“反复”有点像“排比”。
安琪:当然不一样,排比必须是三个或更多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紧密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反复则是同一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
夏宁:(故弄玄虚地)你们知道谁最爱用这种修辞手法吗?
众同学:谁?
夏宁:(*^__^*)嘻嘻……我们的妈妈——都是反复高手!
子悦:那可不一定,咱们的妈妈有时候是重复、啰嗦,那不叫反复,那是一种语病。
文文:就是,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把反复和表达上的啰嗦、重复区别开来。可千万不要认为只要重复,就是反复。
原来如此——
嗨,大家好!还记得我吗?鄙人——修辞知识学习小组组长安琪,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请丁老师给我们讲解一种新的修辞——比拟。请大家踊跃发言,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吧。
老师:同学们好!先请大家看一组句子,说说它们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屏幕展示:
①天总是皱着(zhe)眉头。
②黄(huang)瓜愿意(yi)开一个谎(huang)花就(jiu)开一个谎(huang)花,愿意(yi)结一个瓜就(jiu)结一个瓜。
③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ban)截(jie)身子(zi)长在水里。
④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qi)馁。他总(zong)结失败,把(ba)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de)尼龙绳子和梯(ti)子。
子悦:①②句都是拟人。
齐昊:后面两句没用修辞,是老师糊弄我们的吧。
刘东:我——也没看出用什么修辞。
我:还是请老师说说吧。
老师:这几个句子所涉及的,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比拟。这几个句子都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齐昊:什么是比拟呢?
老师: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子悦:把物当作人来写就是拟人,它属于比拟。
老师:对,这是比拟的一种。拟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把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用于写物,有的用人的称谓来写物,还有的把物当作人来呼唤。
张斌:像第①句中用适用于人的动词“皱着(眉头)”来写“天”。
齐昊:第②句中用“愿意”来写“黄瓜”也属于这类。
文文: “Ade,我的(de)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句就是用人的称谓来写物了。
我: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的也是拟人。
子悦:还有——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刘东: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老师:对,这都是拟人。请同学们再看上面的③④句,是不是也用了拟人呢?
我:不是,第③句是把人当成物来写的。
子悦:第④句是把物当成物来写,而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的。应该是——
齐昊:拟物——
老师:对,这两句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是比拟的另一种——拟物。
刘东:原来如此——嘻嘻,孤陋寡闻了。
老师:通过拟物就使人具有了动物的特征或动作,有时也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文文:①句中用适合于物的动词“长”来写人了。
张斌:②句中的“失败”本来是不能“接”的,用“焊接”一次把“失败”具体化了。
老师:对,下面请安琪同学来总结一下。
我: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比拟这种修辞,它包括拟人和拟物。其中,把物当作人来写就是拟人,而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就是拟物。
老师:很好!请大家根据例句说一说,我们说话写文章为什么要运用比拟呢?
刘东:这样写语言更生动、形象。
子悦:比拟运用得好,有利于抒发感情,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也增强了描写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给人以联想,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老师:总结得很好!大家运用比拟遣词造句的时候,一是要注意事物的特征,运用自然;二是要有真情实感,与具体语境协调一致。
感谢丁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比拟的修辞知识,同学们回去思考一下比拟和比喻的区别吧。可别混淆了噢。
这些日子,我们修辞知识小组可出大风头了。为什么?那还用说,还不是我们定期开展的活动吸引了大家。这不,今天由子悦同学主讲的“七嘴八舌话排比”吸引了不少人呢。你不信?那就跟我去看看吧。
子悦:欢迎大家来到修辞知识小组开心讲堂,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子悦。
(哇(wa)!还(hai)挺(ting)像那么回事(shi)呢。)
子悦: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修辞是——排比。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一组句子运用的都是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谁能据此跟大家说一说怎样的句子才是排比句?
屏幕展示:
①这(zhei)是(shi)革命的(de)春(chun)天(tian)(tian),这(zhei)是(shi)人民的(de)春(chun)天(tian)(tian),这(zhei)是(shi)科学(xue)的(de)春(chun)天(tian)(tian)!让(rang)我(wo)们张开双(shuang)臂(bei),热烈拥抱这(zhei)个春(chun)天(tian)(tian)吧(ba)。
②山朗润起(qi)来(lai)了(le),水涨起(qi)来(lai)了(le),太阳的脸红起(qi)来(lai)了(le)。
③他(ta)看见(jian)了太(tai)阳、月(yue)亮,还看见(jian)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de)(de)灯,还看见(jian)了各种颜色(se)的(de)(de)花朵(duo),甚至(zhi)还看见(jian)了草(cao)叶上明亮的(de)(de)露珠。
④ 它(ta)们有(you)的(de)像(xiang)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zhong);有(you)的(de)像(xiang)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you)的(de)像(xiang)羊(yang)群,来(lai)(lai)来(lai)(lai)去(qu)去(qu);有(you)的(de)像(xiang)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hai)有(you)的(de)像(xiang)峰峦,像(xiang)河(he)流(liu),像(xiang)雄狮,像(xiang)奔马……
⑤选择(ze)(ze)博(bo)爱,就(jiu)是(shi)(shi)(shi)选择(ze)(ze)对情(qing)感的珍视;选择(ze)(ze)博(bo)爱,就(jiu)是(shi)(shi)(shi)选择(ze)(ze)对万物的眷恋;选择(ze)(ze)博(bo)爱,就(jiu)是(shi)(shi)(shi)选择(ze)(ze)高远的人生志向(xiang)。
⑥历史常给(ji)人(ren)以警示,假(jia)若当(dang)初(chu)商(shang)纣王能(neng)广开言(yan)路,察(cha)纳(na)忠(zhong)言(yan),何至(zhi)于(yu)落得众叛亲离(li),葬身火海的(de)下场呢?假(jia)若当(dang)初(chu)蔡(cai)桓公听(ting)从(cong)扁(bian)鹊的(de)劝告(gao),又(you)(you)何至(zhi)于(yu)病入膏肓而(er)一(yi)命呜(wu)呼呢?反过来(lai)说,假(jia)若当(dang)初(chu)齐威(wei)王不采纳(na)邹忌(ji)的(de)讽(feng)谏,又(you)(you)怎能(neng)使齐国(guo)“战胜于(yu)朝廷”呢?假(jia)若当(dang)初(chu)秦孝公不听(ting)商(shang)鞅之谏而(er)实(shi)行(xing)变法,何以能(neng)称雄于(yu)六(liu)国(guo)呢?假(jia)若当(dang)初(chu)唐(tang)太(tai)宗不听(ting)从(cong)魏征的(de)劝谏,又(you)(you)怎么能(neng)有“贞(zhen)观之治(zhi)”的(de)政治(zhi)局面呢?由此可(ke)见,不善纳(na)人(ren)言(yan)者,亡;善纳(na)人(ren)言(yan)者,昌。
刘东:排比句有相同的用词。
张斌:排比句的句式是一样的。
文文:每个小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是相似的。
子悦:大家分析得不错。我们来归纳一下: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复杂的事物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修辞方法叫排比。
齐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两个行不行?
子悦: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用“两个”当然没问题,但那不能算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是判定排比的一个标准。
齐昊:我明白了。
子悦:下面我们依据例句,来讨论一下运用排比有怎样的作用——
小淳:“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从这句看来,运用排比语言很有气势。
文文:“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通过排比告诉我们春意越来越浓了。
刘东:第⑤句读来很有美感。
张斌:最后一句读来觉得说服力更强了,句式也非常整齐。
子悦:归纳起来说,运用排比可以使语势得到加强,使情意得到加深,并且可以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韵律协调而有节奏。我们学会适当运用排比,在写作的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哟。
……
果然名不虚传,这小讲堂开得是像那么回事。服了吧?哎——别忙着走,我还没告诉大家运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呢。嘿嘿!就一句——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出发,不可脱离内容而单纯地追求排比的形式。拜拜——
七嘴八舌话修辞之反问
“问渠那(nei)得清(qing)如许(xu)?为有源头活水来(lai)。”今天,我们修辞小组要到街(jie)心公园研究新修辞了(le)。
小淳: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
(夏宁、齐昊上,夏宁头低得很低)
齐昊:别难过了,我爸爸批评我也特狠呢。其实也怨你,谁让你管不住自己呢?以后还是少玩游戏为妙。
夏宁:我也知道自己不对,可他的话也太伤人了。
小淳:你老爸一向很和蔼的,怎么会呢?
齐昊: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语气强硬了些。夏宁最近玩大了,上课老走神,结果有好些题不会做,回去问他爸爸,被他爸抢白了一顿。
文文:你爸爸怎么说?
夏宁:他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
安琪:就这么一句话也值得掉金豆豆?
夏宁:你没看那表情,那语气,凶神恶煞般,换了你一样受不了。
子悦:哈哈!领教了吧。这就是反问句的威力。
安琪:对呀,这不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反问句吗?你可真是应时呀。
夏宁:唔……我宁愿世上没有反问句。
小淳:怎么可能?我这句也是反问句,生活中离不开它。
齐昊:就是,我爸爸妈妈要是数落起我来,那反问句也是一串一串的,火力猛得很呢。
安琪:嘻……我们就借夏宁同学挨批这次东风,讨论一下反问句,省得明天挖空心思给同学们写设问例句了。
子悦;我先说——反问句就是运用问句的句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旨,它的特点是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其实不止夏宁爸爸用了反问句,刚才齐昊、小淳、安琪都用了反问句,只不过语气没有那么强烈。如果我们把这几句话变成陈述句应该是这样的:
①其实也怨你,是你管不住自己。
②你老爸一向很和(he)蔼的,不可能。
③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了你!
④就这么一句话不值得掉金豆豆。
文文:看来,反问一般不用回答,问题的反面就是答案。也就是说,肯定的词面,表达否定的内容;否定的词面表达肯定的内容。
夏宁:反问的主要作用一定是加强语气,我是领教了。(夏宁也不再难过)
齐昊:哈哈!这一点,你的体会最深刻。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①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②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suo)有的(de)困(kun)难不是都(dou)可以解决了吗?
③我们(men)怎能忘记(ji)老师的谆谆教导?
小淳:我发现,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
安琪:反问和设问是有很大区别的:设问句一般需要回答,反问句一般不需要回答;设问句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而反问句常在文章或段落的末尾。
子悦:大家还应该明确的是,反问一定要在道理不言自明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否则会语意不明,影响表达效果。反问兼有感叹和问话的语气,感情强烈时,句末可以用叹号,或同时用问号和叹号。
齐昊:夏宁,我听出你爸说的那句话,肯定是用了——
众人:问好——叹号——哈哈……
大家好!今天,我们先请“故事大王”齐昊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我们要讲的修辞呢,就包含在这个故事里。
齐昊: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人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
大家能听出这里面的玄机吗?
子悦:今天我们要讲的修辞一定是反语。晏子这是正话反说,迫使齐景公改变肢解杀人的荒谬决定。
安琪:反语也叫“说反话”,就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夏宁:历史上的晏子是“说反话”的行家,他往往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敌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昊:在我们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我们“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也常用反语,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也有解(jie)散辫子,盘得平的(de)(de),除(chu)下帽来,油(you)光可鉴(jian),宛如小姑娘的(de)(de)发(fa)髻一般,还要将脖(bo)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ye)先生》)
②当三个(ge)女(nv)子从(cong)容地(di)辗转于文(wen)明人所发明的(de)枪弹的(de)攒射(she)中的(de)时候(hou),这(zhei)(zhei)是怎(zen)样的(de)一个(ge)惊心(xin)动魄的(de)伟大啊!中国军人的(de)屠戮妇婴的(de)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de)武功,不(bu)幸全被这(zhei)(zhei)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nian)刘和珍君》)
小淳:例①中的“标致”实际是“丑陋”、“难看”的意思;例②中的“伟绩”、“武功”实际是“罪恶”、“罪行”的意思,这些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力量。
子悦:我们可以根据运用反语的态度把反语分为讽刺的反语和愉快的反语两种类型。譬如,小品中老太太喊自己的老伴儿是“老不死的”、“冤家”等等,这种称呼并没有骂的意味,而是有爱的感情,就属于愉快的反语。
夏宁:(*^__^*)嘻嘻……我不叫狗蛋,妈妈常喊我“狗蛋”也属于愉快的反语了?
齐昊:当然,那说明你妈妈爱你。
夏宁:我也得学着用用。
安琪:运用反语,一定要分清敌、友、我,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一定要使词面意义和本意存在着明显的反义关系,要让读者或听众一看就知道是反语,而不会模糊,更不能让人产生误解。
同学们,我们的“七嘴八舌话修辞”到今天就该跟大家说再见了,这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不少,
相信你对各种修辞的也有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海无涯,让我们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吧!
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一系列的修辞,可别小瞧这些修辞,它可是大大增强了我们汉语言的魅力。大家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运用恰当的修辞来表情达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其实,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一个用词,一个句子上,有时候它甚至体现在一个标点上。今天我们修辞小组的成员特邀庄老师给我们讲解“设问”这种修辞手法。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它是我们日常学习中常见的一类修辞。设问,简单地说就是自问自答。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夏宁:《国际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就是典型的自问自答。
子悦:著名作家三毛在《自爱而不自怜》中写道:“是什么<支持我浪迹天涯?是求知欲,是自信,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对大地万物的那份欣赏。”这同样是自问自答。
小淳(chun):峻青的(de)《乡音》中也有(you)这样的(de)句子:“啊,是(shi)谁,这么(me)(me)早(zao)就把(ba)那亲(qin)爱的(de)令人(ren)心醉的(de)乡音送到了(le)我的(de)耳(er)畔?是(shi)谁,这么(me)(me)早(zao)就用(yong)那吱吱哇(wa)哇(wa)的(de)悦(yue)耳(er)动(dong)听的(de)音乐(le)换来了(le)玫瑰色的(de)黎(li)明?是(shi)一个青年人(ren)。”
老师:看来大家读书不少,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句子,不管是一问一答,还是一问多答,或是多问一答,在修辞上都属于设问。
齐昊:老师,文言文中也有设问句,像《为学》中的“天下事(shi)有(you)难<易(yi)乎?为之(zhi)则难者亦易(yi)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不也是运用了设问吗?
老师:你说得没(mei)错(cuo)。请大家(jia)思考一下,作(zuo)者为什么要(yao)故意发问(wen),然后作(zuo)答呢?
安琪(qi):我认为,这种“无疑而(er)问(wen)”的(de)主要作用是引起(qi)读者(zhe)的(de)注意(yi)和思(si)考。
文文:我同意安琪的观点。
老师:对,同时它也能使行文波澜起伏、层(ceng)次清楚、过(guo)渡自然(ran)。像(xiang)有一(yi)篇文章叫《花儿(er)(er)为(wei)什么这样红(hong)》,题目就运用了设(she)问(wen),行文中又屡(lv)次出现“花儿(er)(er)为(wei)什么这样红(hong)”的设(she)问(wen),使文章层(ceng)次清楚,过(guo)渡自然(ran),有浑然(ran)天成之(zhi)感。
齐(qi)昊:我(wo)认为设(she)问(wen)(wen)这种修(xiu)辞很好辨别,四个字——自问(wen)(wen)自答(da)。
老师(shi):大多数(shu)句(ju)子(zi)是这样的,但(dan)还有一种句(ju)子(zi),虽然有问但(dan)没有回答(da),我们也(ye)可以(yi)把它看成(cheng)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例如:朱自清在《匆匆》中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他们自己逃了吧,现在又到哪儿呢?”这一段话,虽然只问不答,没有答案,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算得上是用了设问的修辞。
夏(xia)宁:看来,设(she)问的学问的确不少。
老师:当然,运用设问(wen)还应该注意一点:设问(wen)的(de)特(te)点是无疑(yi)而问(wen),因此(ci)作(zuo)者自(zi)己必(bi)须(xu)对问(wen)题(ti)有(you)明确的(de)认识(shi),否则就失(shi)去了运用设问(wen)的(de)基(ji)础。另外,运用设问(wen)还要(yao)注意针对性和启发性,要(yao)问(wen)的(de)是地方,答(da)的(de)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