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2.掌握相关文言词,3.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当堂成诵,2.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并能结合所查资料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大致上疏通文意,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3.指导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但难点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要讲明白讲彻。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利用手头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自力更生的疏通文意,2.具体指导学生对重点语段的诵读。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特别喜欢看《还珠格格》,还记得小燕子犯错误被罚抄一百遍的《礼运。大同篇》吗?还记得“鱼家瓢虫”的笑话吧,大概很多同学会对这篇文章感到好奇吧?请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段节选《大道之行也》,这是一篇名文,过去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我们也应不甘示弱,所以我们今天的首要任务是背诵。
2.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3.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齐读并记住目标
4.作品及背景简介
①本文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②当时的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人们对社会黑暗极端不满,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5.读书:
第一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第二遍,老师大声领读,学生跟读,重点掌握节奏。第三遍,学生自读,老师巡回,在语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例如,首句的“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有统领作用的字后应有停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的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6.检查预习(出示大屏幕)—我会读(为加横线字注音)选贤与能 鳏寡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7.指导翻译课文:
a.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找同学逐句翻译,教师对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订正。
c.多媒体出重点语句,检查对译效果。
男有分,女有归。(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选贤与能(把有先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二.研读与探究
1.教师导学:讲解“大道”与“大同”两个概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课文。明确:大道:古代指政治上是最高理想。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可见大道之行也是阐述古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一种向往,那么他们所设想的社会到底有那些特点呢?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2.合作探究:(自读课文,品味语言,四人小组讨论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
⑴大同世界的中心是什么?
⑵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⑶怎样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1.中心是天下为公
2.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大同”社会表现了古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向往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模式。但在小生产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却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
三、体验与反思(在探究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并思考)
1.“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教师引导: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应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由于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对于桃花源的整体印象是什么?那里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等”来印证本文“是故谋必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局面。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求统一答案。
2.结合课外所查资料谈一谈人类为创设一个理想社会曾做过那些努力?你有何体会?
教师引导:应使学生了解创设理想的社会一直是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目标。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礼运大同一直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曾有过不懈的追求。国外也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等实践,这是人类对理想、幸福的追求。我们也应努力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体会。
四.饱含感情的再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学生充分理解之后,会认识到这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能够自觉的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全文书面翻译一遍,特别注意重点字词。3.小练笔: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200字以上)
六、课后反思:
1.经过实践发现其实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但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
2.教授文言文重点一定要放在诵读上面,本文一共107字,读一遍约需一分钟,本课共读了八遍,还不够,应至少读10遍,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
3.教授本课让学生查找资料,联系实践感受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贯彻了德育渗透原则,效果比较好。但让初二学生写“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题目有点大,大多学生要么空泛无物,要么原文翻译课文,没有自己的见解,应具体指导。
4.本(ben)课(ke)用《还珠格格》导入的(de)目的(de)是激发学生(sheng)(sheng)的(de)兴趣,但(dan)也应(ying)控制好度,以免节外(wai)生(sheng)(sheng)枝(zhi),有些学生(sheng)(sheng)可能(neng)过于(yu)沉(chen)浸于(yu)剧情之中(zhong),上(shang)课(ke)走神,就起不到预想(xiang)目的(de)了。
诵读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生字注音: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货恶(wù)男有分(fèn)
多音字: 分:积分(fēn) 分外(fèn) 与:与能(jǔ) 参与(yù)
多义字:道:理想(大道)路(道路以行)亲:亲人(亲戚畔之)“以……为亲”(亲其亲)
课文解释:大道之行也: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天下为公:天下,政权;公,社会全体成员,全社会。
选贤与能:通“举”。 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意动用法。
老有所终: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壮有所用: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有所长: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中心思想:本文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段落大意: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语。
男有分:职业,职守。 女有归:归宿,女子出嫁。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大同:指理想社会。
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bu)闭(bi),是(shi)谓大同(tong)。所以(人(ren)们)只是(shi)从外面(mian)把门扇合(he)上而不(bu)用门闩插门,这(zhei)就是(shi)所说(shuo)的(de)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