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合一的观点
中国(guo)古代的(de)“天人(ren)合(he)一”说则是折(zhe)衷的(de),或许也(ye)是更科学的(de)。“天人(ren)合(he)一”强(qiang)调“天道”和“人(ren)道”、“自然”、“人(ren)为”的(de)相通和统(tong)一。
这个(ge)观点(dian)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
庄(zhuang)子认为(wei)(wei)“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wei)(wei)一”。
西汉董仲(zhong)舒(shu)强调天与人以(yi)类相符
宋以后(hou)思(si)想家(jia)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关系。
明清(qing)之际的王夫(fu)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强调“相(xiang)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与此相关的论述还有
孔(kong)子说:“天(tian)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畏(wei)天(tian)命”的(de)必要(yao)。
子思、孟子主(zhu)张天人合一之(zhi)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cheng)”的(de)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zhi)化育”,“与天地参矣”。
墨子重视人的(de)“强力而(er)为”,但又提出“天志(zhi)”作为衡量一(yi)切的(de)标准(zhun)。
老子指出“天之(zhi)道(dao)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zhi)道(dao)则(ze)不然(ran),损不足以奉有余”,提(ti)出人应(ying)当(dang)顺从自(zi)然(ran)。
庄子(zi)则主张(zhang)“无以人灭天”,“牛马(ma)四(si)足,是谓天;落(络)马(ma)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yi)切人为都(dou)是对自然(ran)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