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高中语文 > 高考试卷

2010年高考试卷专题整理——文言文阅读

[移动版] 作者:佚名

2010年高考语文(wen)试(shi)题(ti)分类汇编——文(wen)言文(wen)阅(yue)读  

   

10年全国卷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                 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       ;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B  

解析: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答案:B  

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答案】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1、【答案】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年全国卷Ⅱ)  

三、(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遇阵没     ;      及:趁着。                      

B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            

D.援不至,没焉       遂:于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11.把(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      ;        

答案:  

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9、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说康保裔筛选精兵出征,②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故选D  

10、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故选D  

1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故译为: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故译为: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10年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人也,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zhi)。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chou),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qi)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yi)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 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yi)取直         诣:前往  

D.终不           复: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fu)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he)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0.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6D  7D  8A  9B  

10、(10分)略  

11、(5分)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10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利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语(yu)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杀,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suo)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曰…         谈论  

B尸填满沟壑        放置  

C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                    乃令吴玉守    

B.彼有                      报仇  

C.降家皆为上                儿为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      斩孙泰于(yu)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答案:  

5B委放置,丢弃  

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6B  

利为彼有,为,二解。其一,介词,表被动。其二,判断动词,不译。  

宜为报仇 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译:给,替  

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  

C表被动,为…所结构  

D方位地点  

7D  

排除法。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8C  

敌方间谍,错。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9  

1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10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bin)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                            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          ;          客:寄居  

C.京师  ;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                卒: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B.遂言甫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yi)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召募        ;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叔伯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答案:  

9、【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南 阳县 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wu),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gui)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zhi)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que)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  

5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C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 梅圣俞 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le)一(yi)年,他写了(le)七八封书(shu)信(xin)来,书(shu)信(xin)中(zhong)没有不提到给(ji)谢(xie)(xie)氏写墓(mu)志铭的(de)(de)。并且说:“我(wo)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xie)(xie)涛的(de)(de)女儿、希(xi)深的(de)(de)妹(mei)妹(mei)。希(xi)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shi)闻名的(de)(de)人,世(shi)家荣耀。谢(xie)(xie)氏生(sheng)于一(yi)个(ge)富(fu)盛的(de)(de)家族(zu),她二十岁嫁给(ji)了(le)我(wo),总(zong)共过了(le)十七年就去(qu)世(shi)了(le)。死的(de)(de)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zhi)理家庭,有(you)她自己的(de)(de)办法(fa),家里(li)的(de)(de)饮(yin)食(shi)器皿,虽然不是很(hen)多(duo),但(饭菜)一(yi)(yi)定(ding)做得(de)精(jing)细又有(you)味;我们的(de)(de)衣(yi)服不论旧的(de)(de)新的(de)(de),都一(yi)(yi)定(ding)清洗得(de)干干净(jing)净(jing),并缝补得(de)整整齐(qi)齐(qi);所居住的(de)(de)房(fang)舍虽然简陋(lou)卑微,但一(yi)(yi)定(ding)把庭院洒水清扫得(de)干净(jing)整洁;她的(de)(de)一(yi)(yi)言(yan)一(yi)(yi)行和(he)(he)日常(chang)起居,都很(hen)和(he)(he)悦从容。我一(yi)(yi)世贫穷由(you)来(lai)已久(jiu),外出时有(you)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ze)能见到我妻子的(de)(de)淡静怡然从而忘(wang)掉烦忧。让我(wo)(wo)不因(yin)为财富(fu)多少、地位(wei)高(gao)低而焦虑,这是妻(qi)子对我(wo)(wo)的帮助吧。我经(jing)常与(yu)(yu)士(shi)大夫交(jiao)谈(tan),谢氏(shi)多从(cong)屏(ping)风(feng)后(hou)(hou)悄悄听我们(men)谈(tan)话,过后(hou)(hou),她对(dui)某人(ren)的(de)才能、品德好坏以及(ji)时(shi)事(shi)的(de)得(de)失都能作出评(ping)价(jia),都评(ping)说得(de)有条(tiao)有理。我在吴(wu)兴(xing)做官(guan),有时(shi)从(cong)外面喝醉了(le)回来,她一定(ding)会问:‘今日和(he)谁(shei)饮酒这(zhei)么(me)快乐呢(ni)?’听说是与(yu)(yu)贤(xian)能的(de)人(ren)饮酒,就(jiu)高兴(xing);如果不是,就(jiu)感(gan)叹道:‘您(nin)所交往(wang)的(de)都是当今(jin)品德高尚、才(cai)能杰出的(de)人,现在竟与这种(zhong)人喝酒取乐(le)了(le)?’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得 能有夫 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能如此。(此处(chu)翻(fan)译(yi)值得商榷,应该是(shi)两个(ge)方面(mian),一是(shi)安(an)(an)居贫而不困,一是(shi)性识明(ming)而知道(dao)理,对上文的总结。可翻(fan)译(yi)为:她(ta)能安(an)(an)然(ran)面(mian)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ta)见(jian)识高(gao)明(ming)而且(qie)懂得道(dao)理,大多(duo)像这样。“之所以”可不必译(yi)出。)!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10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             鄙:卑鄙  

B.场功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chu)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试题分析】(1)为吏、然、簿书听断;(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簿书听断,词类活用。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10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8~11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唔为尔新其糯。”乃易其衣。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lv)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fa)以赡军。一夕,为(wei)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乃易其敝(bi)                                         敝:破旧  

B.女角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陈述事实  

D.至社卒叛时,将以嶦军                             发:发放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A  

      泣下霑矜 ,与武诀去  

  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er)负赵  

   

  是履弃之于道旁  

C  

斧斤时入山林  

   

  一夕,海潮所沦  

D.  

朝歌夜弦,为(wei)秦宫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A.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曾其肉,味倍常鱼  

B.                           

      常令樵险汲深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C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D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  

答案:  

8    D     9   A     10   D      11     C   

12.(8分)  

1)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10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di),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       ;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di)                第:住宅  

D.贫甚,质(zhi)女婢于人                  质:人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                                     B.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道不候报,出官癝米赈之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所得周给。            ;   亲族哀钱三万遗之  

C.                                            D.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予时也。  

(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答案:  

8、【答案】:D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9、【答案】:B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10、【答案】:C(“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望文生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11、(1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参考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10年陕西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 郜贞烈 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zhang)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            趣:归顺  

D.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 ;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10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er)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qie)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             ;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             ;敌:敌人  

B.故常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                   拒:抵御  

D.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  

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  

译文: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  

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10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周维城传  

 []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shu)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及稿                  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       具:完备  

C.遂大困,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         贾:商人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分)   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4分) 译:            

答案: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一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德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⑥当成周维城的事迹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并且不能找出解题的敏感信息点。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误区警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再就是翻译的辞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  

参考答案:(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10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nian)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兵讨之                 总:统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③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 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6、【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7、【试题答案】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就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10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我,必败           ;        薄:轻视      

B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                         属:连接  

D.公愀然(ran)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答案:C代之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在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放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符合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形成对应关系。  

12、答案: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乳愚曾孙也。少学 于其乡 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人荐举。初以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身(shen)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早,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囤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yin)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shang)哗汗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   身:自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而  

③良淳劝富人出栗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 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1)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胡叟,字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jiu)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复还于(yu)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尠有    ;                  屈:屈辱。  

B率僧旅                   ;   鸠:聚合。  

C. 将加大辟               ;       大辟:死刑。  

D遗(yi)其珍物                      遗: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唯《易》乎        天之苍苍,正色邪                      

B. 拂衣           ; 倚歇和质  

C. 遂得免            风雨兴  

D.复还          ;   且贰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17A        

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8 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19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10年上海秋季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yu)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zao)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号难治,乃徙(xi)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1)少而所亲旧    (2)终身不造(zao)其门  

(3)号难治        (4)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A.饥民赖以(yi)全活        吾一日长乎尔  

B.至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不然  

C.去其桎梏而(er)饮食之    恍惊起长嗟  

D.决狱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  

   

17(1)交往  (2)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10年上海秋季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 封 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 封 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2)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10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  

[]令辟:砖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中奸猾      ;       浸:逐渐。  

B.记多                   籍:凭借。  

C.其余尽以次内(nei)虎穴中         内:里面。  

D.赏所其魁宿               置:放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故选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斩武吏              五十可以衣帛矣  

D.疾病                    不出,火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4分)  

译文:                                                

2)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  

译文:                                                                   

答案:(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重要;然,这样。故译为:  

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查看更多高中资料
随机推荐
�Ϻ�gmƷ��,�Ϻ�����Ʒ��,�Ϻ�Ʒ�������Ϻ�,���Ϻ���԰��̳,���Ϻ�ͬ����̳���Ϻ�ͬ�ǽ�����̳,���Ϻ�ͬ����̳,���Ϻ�ͬ�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