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26问
1.一段作者提出的文学观点是什么?
文者,气之所行也。
2.孟子和太史公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说明了什么?
孟子:胸襟开阔,气度非凡。
太史公:游览名山大川,广交天下豪杰。
3.苏辙文学实践情况包括以及目的:
①、离家远游
②、遍访名山、大川
③、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
——目的:开阔视野。
④、见欧阳公,知道天下文章汇集于此
——目的:为见太尉作铺垫。
4.说明求学应当立志高远的句子:
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5.表明想见太尉的句子:
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6.申明入京并非为仕禄的句子: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7.说明自励的句子:
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8.表明求教的句子: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甚矣。
9.作者用孟子的养气说明什么?
后天的内在修养有助于养气。
10.孟子善养胸襟博大刚正之气与文章宽厚宏博气势浩大的关系?
因果关系。
11.太史公文学实践之后形成了怎样的文学风格?
其文疏荡。
12.作者认为用司马迁的文学实践说明什么?
后天的外在阅历有助于养气。
13.孟子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
14.孟子和司马迁通过什么达到养气的目的?
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
15.第一段结尾反问句强调了什么?
①、养气的重要性。
②、论证了论点。
16.“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①、再次强调养气的重要性。
②、论证了论点。
17.表现作者做此文目的的句子?
①、“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甚矣。”
18.第二段作者赞颂太尉的句子以及目的是什么?”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目的:为见太尉做铺垫。
19.作者提出文学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①、使对方赏识自己。
②、为后文写自己增加阅历和养气作铺垫。
20.作者写自己的文学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①、表明自己孤陋寡闻。
②、为求见太尉是想开阔视野,听高论、采众长埋下伏笔。
21.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2.19岁的年轻人给朝廷重臣上书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勇于进取。
23.表明自己年轻气盛求知急切有流露谦恭思想的句子: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suo)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dang)之人,所(suo)见不过数百(bai)里之间,无(wu)(wu)高山大野可登览(lan)以资广。百(bai)氏(shi)之书,虽(sui)无(wu)(wu)所(suo)不读(du),然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