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最近,一张儿童童话书里的截图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在标注着汉语拼音、配着彩图、显然是给孩子看的书页上,写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丑小鸭在听到鸭教授有关“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好童话之后,认为自己也是一只白天鹅,可鸭妈妈让它正视现实,因为它就是一只鸭子,而不是天鹅。丑小鸭因此离家出走,结果被人抓住宰杀做成了烤鸭。
②剧情引起了网友们的抨击:“这个明明是个‘黑暗童话’,怎么能拿给孩子们看?”“与传统童话里的‘美好’作对,会毁了孩子们的童心!”从小就接受着传统童话里美好善良世界观的“大人们”,纷纷抵制这样的童话。可并没有人想过,“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好童话故事,不是因为丑小鸭的努力,而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只是小的时候还没有长成天鹅的样子而已。但现实中,更多的丑小鸭,就像这个所谓黑暗童话里的丑小鸭一样,就是一只鸭子,再怎么长都不可能变成白天鹅。假如非要让一只鸭子相信自己是一只天鹅,这不仅违反唯物主义原理,也是一种虚假的教育。
③在我看来,这样简单的一篇黑暗童话,反倒教育了孩子两个道理:一是提醒孩子认清自我的重要性;二是警告小孩子听妈妈的话,不要离家出走。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叛逆离家出走,结果遭到不测。我相信看了这个所谓黑暗童话的孩子,在自己被家长批评、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这个故事的警告。这难道不比那些让人空做“丑小鸭变白天鹅”梦的童话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吗?
④其实“黑暗童话”早在前几年就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真实版格林童话”、“中国黑童话”、“鹅妈妈童谣”等“毁三观”的童话、童谣,当时着实让人们大吃一惊。担心“黑暗童话”毁了童心,初衷当然不错,可也应该警醒的是,过于完美无缺的“光明童话”,同样也会伤了童心。
⑤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早就通过多年追踪调查发现,《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类的童话并不利于女孩心理成长。这些童话中的女主人公都因为长得漂亮,所以与众不同,尽管落难,但最终“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在客观上宣扬了女性只要拥有漂亮的外表,就能取得成功,会使那些自觉相貌平平的女孩倍感挫折,延续至成年,导致心理失常。
⑥在完美的童话里,王子和公主总是过着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邪恶总是受到应有的报应,在这些童话里,没有好人死去,没有坏人得逞……这使得很多孩子都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或是沉浸在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不愿长大,无法适应社会。钱钟书先生就认为,童话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曾看过英国小学的小学生守则,上面多是告诉孩子社会有坏人,从小就强调如何防坏人;而中国的学校则告诉孩子社会好人多,从小就强调一个美丽的世界,结果还没出校门就受到伤害。
⑦传统童(tong)话(hua)(hua)要读,可“黑(hei)暗(an)童(tong)话(hua)(hua)”也别坚决(jue)抵制。在这个(ge)信息(xi)异常(chang)丰富的(de)(de)时(shi)代,给(ji)孩子(zi)多样化的(de)(de)教育(yu),更利(li)于他们的(de)(de)安全成长。对(dui)于一些反映现(xian)实的(de)(de)童(tong)话(hua)(hua),无需(xu)拿什么黑(hei)暗(an)、“毁(hui)三观(guan)”来(lai)横加(jia)指(zhi)责。
(摘自2013年8月22日《都市文化报》)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请简要分析③-⑤段的论述过程。(4分)
3.作者(zhe)在第⑥段中引(yin)钱钟书先生的(de)看(kan)法有什么(me)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示例:概述黑暗童话“丑小鸭”的故事情节,引出下文有关此问题的论述。
2.首先,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黑暗童话“丑小鸭”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肯定对“黑暗童话”担心的必要性的同时,提出完美童话同样也有伤害性的论点;最后,举出美国社会学家对于完美童话的调查结果加以证明。
3.钱(qian)钟书先生认为(wei)(完美(mei)(mei))童话对孩子(zi)未(wei)来的成长(zhang)有不利(li)的一面(mian),作者以(yi)此作为(wei)道理(li)论据,用以(yi)证明自(zi)己的观点(dian):完美(mei)(mei)童话让孩子(zi)远(yuan)离(li)现实,不能(neng)很(hen)好地成长(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