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厦门中考优秀作文:最后的古琴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常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如果说巴洛克音乐是西方古典的象征,摇滚乐是快餐文化的产物,那么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悠悠文化的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的古琴了。细听古琴琴弦拨动的声音,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立刻占据你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心灵在接受一次洗礼。
几乎可以这么说: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们不尽的古典文化。这种文化积淀,也决定了古琴的高雅。漫游于古琴的乐声中,你就仿佛听到了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怒吼和咸阳内韩非的发号施令。一切如歌,却离不开古琴的伴奏。中国古文化就是在古琴的伴奏声中,一波三折地把歌唱到现在的。
可是现在,这伴奏的歌声都听不到了。中国古文化的歌声已经同古琴的伴奏一起被掩埋在如潮水般涌来的其他各色音乐中了。说唱、摇滚、嘻哈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听觉领域,古琴那点微弱的声音已被淹没在遮天蔽日的外来音乐声中了。
我选择留在回忆里继续与古文化的歌和古琴的伴奏共游。我也不时如范仲淹一样无奈地说一声“微斯人,吾谁与归?”可惜无人理睬。当耳机里古琴的声音被外面的音乐掩盖时,我会回到自己一手构造的古文化净土,回到古代的时光听古文化给我唱歌。当潮水般的讥讽、嘲笑扑面而来时,我也只得假借尼采的“走自己的路,别管他人说什么”聊以自慰。有个乡土作家说回忆有毒,事实也大概是如此吧——一个只能听古文化唱歌的我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最后的古琴,已经无力再为世人唱歌——它想唱,但被现实打得遍体鳞伤。也许古文化的歌已经随风而逝?亦或它已被大江东去的浪淘出了主流?还是它如即将西下的夕阳——最终只能将带血的美丽的余晖轻轻洒在地上,然后坠入深沉的黑暗?
我不知道。但这支歌永远响在我的心中不会消逝,因为我同高傲的它一样,永不屈从于大流。
最后的古琴,愿你还有机会重把自己的声音播种到世上,让它再次开花。
点评
我一直坚信,这绝不是一种功利性的文学(或称应试)现象,愈来愈多的考生在博大亘古的传统文化的废墟中发掘、梳理,进而写出了一批具有成年化倾向的“文化散文”。是的,金矿一经淘洗,立即闪光。但你首先必须是个有心人,一个埋首于浩瀚名著中“听古文化唱歌”,一个忘身于时尚快餐文化及“遮天蔽日的外来音乐”之外的精神的守望者,那么,在倾听“杏坛下孔子的声音、西关边老子的争辩、长江畔孙武的怒吼……”的同时,蓦然回首,啊,自己已然由自发自为走上了自觉自愿的寻根之路。“古琴”之忧,召唤着我们回归精神家园。
点评者:厦门华侨中学 苏效明老师
06厦门中考优秀作文:在诗意的歌声中隽永
漫天的大雨纷纷扬扬从天界降落人间,一曲音乐的盛典开始上演。雨点以它的歌声洗刷世间的纷繁与喧嚣,一抹坚定的身影矗立于江边……
离开陷落的郢都还不到三个月,你已双鬓泛白。流放于江南,你的思绪仍凝聚于你的君王,你的百姓,纵使这儿的环境清幽,你能在诗意中歌唱;纵使这儿有你所爱的花儿草儿,你能以诗的歌声赞美,可你还是牵挂你的百姓,你的王。油灯下,总有凝重的呼吸声在空气中传扬——那样坚定,那样执着。
你歌唱,在渡过湘水时,感受秋冬之交的江风。你到过辰阳,仰望高耸的山峰——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再美的风景还是引发你的叹惋——哀吾生之无乐兮,独处于山中,你再一次在旋律中流放哀愁。
你讴歌那江南的春天落英缤纷,艾草沁人心脾,鸟儿自由飞翔。车夫驾着车朝远方急驰而去,你又一阵魂牵梦绕,不禁吟唱——吾王,请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辞卷一卷卷高叠而起,你的歌声不断在诗意中流放愤慨,你的辞句告诉我,虽你在忠而见疑,信而见逐,仁而被谤下,你仍惦念你的王,你的百姓,如此坚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你在诗意的歌声中徜徉,你弯下腰,摘捻一棵柔嫩香草,将你的哀愁在旋律中遥寄,惟有此时,你的呼吸才一阵畅快。
你悲歌,那一夜,郢都被秦攻下,百姓流离失所,你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愁苦,唱出《怀沙》这千古传颂的诗句,随着歌声,那晶莹的泪珠滴在你的简上,与墨相溶,洇开一圈圈离愁别绪。最后,以完美的弧线滴落,不经意滴回你的长衫里。你还是让悲伤伤着你,于是,你选择离开,带着辞句,唱着诗意的歌离开。
于是你纵身一跃的身影留在历史的长河里,留给世人你那清斯濯缨的心,还有那对王、对百姓的至深缠绵——在历史中不朽,在诗意的歌声中隽永,唱响整个中华五千年。
雨停了,歌曲终了,七彩拱天而起,绿柳夹岸而聚,江水乘魂而逝,我将陪随你,在混沌的尘世中开启一条人生大道……
点评
这是一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悲愤鲜明。作者能够思接千载,叙议结合,将一个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再现于文本。文章还巧妙扣住“歌”这一话题,它可以对文中形象的歌颂,更可以理解成赞美主人公的行行文字。
文中引用的诗句自然、妥当,这决定于作者对《离骚》一文的深入学习,来自于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深刻理解。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短短的考试的时间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足见其扎实的基本功。
点评者:翔安区教研室 曾贻谋老师
06厦门中考优秀作文:那一次,我尝到了幸福与痛苦的滋味
云水那边有你吗?日记里只剩下一场无名雨,芭蕉温柔地低诉着……
子规声声已唤不回春天,不知你是否依然、阳光是否灿烂?日子悄悄地流过每一个午后,如此,清清淡淡。
也许是相逢的错,也许是秋水的过,也许你我的相逢本是一种错。
睹物思情,记忆飘飞,那个美丽的午后如湖水般清澈,没有一丝涟漪……
是那个美丽的午后,你撑着小伞在春光下沐浴。你动人的身影如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
哦!闲庭信步,一头乌黑的短发映衬着那动人的笑靥,朴实的脸掩不住那一丝高雅的气质——如兰一样纯洁,似牡丹那般奔放,像凌波仙子那样飘逸,比莲花更温柔细腻!
那一刻,只在那一刻的定格,便足够了,我的心义无反顾。
我们——相遇相知,许下无数美丽的诺言,我们阔论古今趣事,一封封书信倾诉着无尽的情意。我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完全忘了什么是痛苦。
然而,好景不长,转眼——昨日那丽丝做的印迹,已被风铃摇成一粒粒断线的珍珠,零落记忆飘飞的山谷。
无数的盼望,苦苦的守候,等来的只是一次次的落空……
心,已死。魂,不在。人,只是行尸走肉。
徘徊在青春的十字路口,黑夜笼罩一切。
明月依稀,猿啼声声入耳。
谁,在更深的夜,眺望秋的凄切。
谁,在更远的梦,抚摸生的伤痕。
情窦初开的我,瞬时从幸福的高峰跌入痛苦的深谷。那挥之不去的身影以分明的棱角打击着我的灵魂,我感到了一种冰冷刺入骨头。我思索着……
一滴水,可以穿越爱情的想像。
一叶舟,可以穿越生死的轮回。
而饱偿幸福和痛苦的滋味后,我终于大彻大悟,我终于从这美丽而缥缈的梦中醒来。
梦醒时分,敞开心灵,坦然地接受阳光,照亮心底的晦暗;梦醒时分,任秋风拂过脸庞,感受黄叶覆成的一片纯真;梦醒时分,把幸福和痛苦的滋味化为花季的一分珍藏。
我读懂了缘起缘灭,读懂了花开花落,也读懂了坦然。
花落,是一种完成,余香也许最美,请勿以悲凄挡住它的去路……
多年后,当我回首花季时,我将无悔地说出,那一次,我尝到了幸福和痛苦的滋味!的的确确,实实在在……
点评
这篇描写初恋的文章,以简练而纯熟的笔触,将与“她”相遇、相知、相离时内心世界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云水”、“芭蕉”、“子规”、“秋水”等情感意象的引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般精练含蓄的语言,使得内心的情感宣泄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真切的感受令人动容。更可贵的是,作者领悟了花季时节的内涵,懂得“把幸福和痛苦的滋味化为花季的一份珍藏”。
我们不提倡早恋,但我们欣赏这细腻的情感流露和诗歌一般优美的语言。
点评者: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新惠老师
06厦门中考优秀作文:谁话沉香歌风月
你有没有听见她遗留在青石板路上的零碎脚步声?
你有没有目睹她盛放在夜上海的旗袍上的妖娆玫瑰?
你有没有嗅到她为你点上的茉莉香片清苦的余味?
旧上海暧昧的胭红的天空下,那女子唱出一季繁华,一生凄凉。 ——题记
旧上海,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她以绝佳的才情,纵横于文坛之上。
她叫张爱玲。
隔着一个世纪的门槛,我读她。华美多情的文字,像黑暗里开出的花,丢至地板,一朵朵掷地有声,碰撞在一起便牵出些携着质感的细碎声响。于是,你心扉内那扇紧闭的门被推开了,你脑海深处那根最柔软的神经被敲响了,你沉溺在她悲伤却不失美感的歌中,你的回忆被泪水浸湿了。
是的,她的文字是病,心灵的病,身上的病,读之不觉,放下故事才发觉,那曲绵长的歌,早已萦绕着你,漫过你的头顶,让你窒息。
她的文字像青春一般馥郁,可剖开后才明了,青春的内部伤痕累累。
爱玲唱起《金锁记》。长安的出生本就是一个错误,一个悲剧,一场注定毁灭的人生,是曹七巧手心里已然浑浊的泪珠,是痴情女子一个爱着却又恨着痛着最后麻木着的眼神。七巧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爱情欺骗了的女子啊。我看她颓然坐在椅子上,看她用枯皱的手触碰镜子里的韶华已逝,看她缓缓将金镯子往上推,曾经丰润的手臂已随年少的记忆被埋葬在用眼泪种下的森林,芳华不在,幸福不在,美好不在,人不在,爱,亦不在。
只有七巧懈怠于抹去的一枚泪滴,趴在她脸上,渐渐失去痕迹。
金色枷锁,锁住女子一生。
爱玲唱起《半生缘》。
谁用尽力气只换来半生回忆。
谁陷入爱中却又无可奈何的离开。
谁的爱被命运的车轮碾碎只剩一季荒凉。
当曼桢成为曼璐用以谋取幸福的牺牲品,当世钧守候树下等待女子柔媚的身影而未遂,爱被杀了。再没一个沈世钧望着梧桐雨中顾曼桢离去的背影,然后踩着梧桐碎叶甜蜜地离开。风干的爱恋是最伤人的歌。
谁还会为她窒息。
谁还会为他窒息。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荒凉的句子。”爱玲说。
“因为牵手之后必然是永久的放手。”
爱玲笔下的女子必是最美丽的歌,青春被划下浓重的一笔,奢华,热烈。
而爱玲却为每一个女子种下伤口,只流血不结痂。血从伤口处渗出,汩汩不断,横亘过布满疮痍的心口,是女子绵绵不断的挽歌。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爱玲说。
于是女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唱起华美的歌。也许不完美,却教会人坚强。
十年前,爱玲携着一个世纪的眩目的灿烂与孤寂,从人生中退场。
十年后,我们在时光的缝隙中瞻前顾后。我们一直未完成,延续她华美的歌。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完不了。”
点评
读着这样浸透着灵性的文字,我苦恼于生涩的笔触无法表达出我对这语言盛宴的钟情。这是一曲作者对张爱玲痛惜的挽歌,是作者对张爱玲文字灵魂的解读。
我叹服于作者精确完美的表达。“暧昧的胭脂红”是作者对爱玲生活环境传神的描述,“一季繁华、一生凄凉”是作者对爱玲一生精确的注释,作者用词准确到位;“曾经丰润的手臂已随年少的记忆被埋葬在用眼泪种下的森林”,“华美多情的文字,像黑暗里开出的花,丢至地板,一朵朵掷地有声,碰撞在一起便牵出些携着质感的细碎声响”这些语句,含蓄、优美、充满表现力;“只有七巧懈怠于抹去的一枚泪滴,趴在她脸上,渐渐失去痕迹”,这“懈怠”一词用得多么神妙,连泪滴都懈怠抹去,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哀伤、怎样的麻木、怎样的无助、怎样的痛楚!作者对张爱玲的解读,入心入肺,透入骨髓!
我惊诧于作者精致巧妙的构思。作者巧妙地将话题“歌”解读成:歌唱——源自心灵的表达、抒写、创作,入情、入境、入理地引导我们走进张爱玲,解读张爱玲,品味张爱玲,进而引导我们品析《金锁记》,深入《半生缘》,去认识张爱玲笔下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
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形式。文章用题记点示主题,用空行分段的形式逐层解读,用完美的结句引人深思,的确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充满着文化内涵。
爱玲是用心灵去歌,作者是用灵魂去读。这篇中考美文让我联想到几年前的全国高考优作《赤兔之死》,联想到2004年的福建高考优作《晶莹雪﹖寂寞林》,联想到今年的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月圆是画 月缺是诗》,我深深的体会到,走进一部名著,读透一个作家,徜徉于文学殿堂,对于写作多么重要。能如此,同学们的笔下就有无限的风光,同学们的心中,也必然有绵绵无尽的歌!
点评者:
厦门一中 黄小娟老师
06厦门中考优秀作文:人生之歌——赏识自我
人生之歌就是要懂得自我赏识,只有懂得自我赏识,你才能听得到那心中美妙的歌声。——题记
有人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我要说,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有人说,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我要说,人最好的合作伙伴是自己。有的人捶胸顿足地埋怨上天让自己怀才不遇,而我要为自己当一次伯乐。因为,我了解自己。
我的成绩不是最优,人缘不是最好,性情不够温柔,又经常我行我素,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有着许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我有波涛澎湃的激情,有熊熊烈火般的热情,有水滴石穿的毅力,有洁白如雪的品行。可是这些优点还无法使我听到那优美的歌声。
张九龄曾经发出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感慨,又有过“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的叹息。他洁身自好,又有怀才不遇的忧闷。我不会有像他那样的矛盾。因为我了解自己的缺点,但同时又有与众不同的优点。我不会用“一枝梅”“一朵莲”来比喻自己,去启示别人,我相信自己有那种实力,我不会一时遇不到伯乐而委屈自己,我只需证明给自己看。只有这样,我才能听到歌声。
就算是“孤芳自赏”那又怎样,起码我没有因怀才不遇而否认了我自己,相反,我更加肯定了自我,更加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明天,这就是自我赏识。自我赏识需要一颗坚强的心,需要一腔滚烫的血,需要一个跳起来够得到的“远大”的志向。要经得住任何一切的“狂风暴雨”。坚持自我赏识,摈弃自吹自擂和狂妄自大,这将帮助我们洗净心灵的尘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听到人生之歌。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次访诸葛,拿破仑放眼用苏尔特,这些幸运儿们被这些眼明心亮的伯乐们挑中,从平凡的人群中脱颖而出,他们是那么幸运,而我也要为自己做一次伯乐,挖掘自己的潜能,超越极限,肯定自我价值。让我们自我赏识吧,不要迷失了自我,障蔽自己原有的氤氲馨香。
千里马不是别人,是你自己。坚持自我赏识,你一定会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有所作为。只有我们懂得了自我赏识,懂得了自我赏识的重要性,幸福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打开。当你走进这扇大门时,扑面而来的将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歌声。
点评
这是一篇直抒胸臆的青春独白,属于正面立论。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排比层递,逐层阐发;用典较贴切,有正衬,又有反衬,有力的支撑了中心论点。文句富于激情,读来朗朗上口。言为心声,从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人生五百年,击水三千里”的自信、自识与自重,这是进取不息、积极昂扬的生命姿态,它折射出作者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有益的思考。
(点评者:厦门华侨中学苏效明老师)
06厦门中考优秀作文:那一次,我尝到了池水的滋味
一场豪雨过后,夏日的夜,挺闷热的。刚看完一场世界杯比赛,有些遗憾,心却挺平静的。
星光洋洒,我茫茫然前行。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如此清澈的一湾池水!泉水细流,碧绿的池水,回旋着清波,泛起层层涟漪。其时虽已是深夜,然池中游鱼细石,藻荇交横,都直视无碍。映着池水,鱼儿笑了,绿水笑了,我也笑了。
我料想那定是陶公采菊东篱的场所吧,“举世皆浊惟我独清”,捧一把洗洗脸,更是“举世皆醉惟我独醒”。泉水静静地来,也静静地走,淌过小池,也淌过我的心间,仿佛我满身的污秽皆被洗刷了,淋浴的是清新。
我尝到了,池水的滋味是如此的沁透心脾!
风渐停了,从未见过如此平静的一湾池水!刚经受了一场豪雨的袭击,立刻便又沉淀了,她把痛化作了微笑,化作了涟漪。这水,安静地流淌,如此淡雅,从容不迫。我又捧起一捧水,尝了一口,低头一看,她又沉淀了我惹起的喧嚣,恢复了平静。这与世隔绝的水呀,静就是她的本性吧。
我料想那定是居里的实验室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生命中有太多旦夕祸福的故事,需要逆来顺受,让心沉淀了,平静了,梦就不远了。
我尝到了,池水的滋味是如此清纯淡雅!
月亮却是出来了,从未见过如此广阔的一湾池水!这池水,从容地安置好了这鱼,这草,这月,这星,还有我的心。众星拱月的天空固然壮观,但这交相辉映的池水又何尝不美丽?原来“池小能将月送来”。
我料想这定是世界杯绿茵场吧,是非成败转头空,坦然面对惟宽容。这才明白刚才的进球为何无法使我激动,和谐是默默的,宽容是无言的,宽容的力量,纵使是海纳百川的汹涌澎湃也是无法睥睨的。
那一次,我尝到了,这加了月亮的池水是如此令人回味无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知道我纵使只是这夜的点缀,但我肯定是那蜻蜓,在黎明前尝透了这池水,清澈、宁静、宽容。
天渐亮,心却依然平静,不过总算尝到了这池水的滋味,回甘呀!
点评
采菊东篱的陶公、宁静致远的居里、激情澎湃的世界杯赛场,原本并无关联的人与事因“池水”连缀到了一起,个中滋味或“沁透心脾”,或“清纯淡雅”,或“回味无穷”。清澈、宁静、宽容,一汪普普通通的池水在作者眼中竟有了如此灵性,惟有用心灵去体会,用心灵去感知,方能品味出这般和谐美妙的境界。人如池水,水如人生,独到的视角、深远的立意使得本文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此外,整篇文章行文从容淡定,起承转合收放自如,语言清新利落,确实是“小荷已露尖尖角”。
点评者: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文莉老师
06厦门中考优秀作文:假如我是一支歌
歌到情处泪自流。歌儿,如同一泓潺潺的清泉,洗涤了你的心灵;歌儿,如同一缕柔柔的阳光,照亮了你的视野;歌儿,如同一阵轻轻的春风,拂去了你的悲伤……
假如我是一支歌,我要在傍晚间的烛光里轻轻响起。没有言语,只有那轻盈荡漾的旋律。我愿化作一支歌儿,在母亲的耳畔悄悄响起,让言语化作那跳跃的音符,赶走母亲的疲惫,抚平她那紧皱着的眉头。
母亲是那大海的化身,用宽广的胸襟接纳了我的点点滴滴。母亲是那花海的化身,用一簇簇鲜花装饰我的梦想。母亲是那阳光的化身,用轻盈的手编织着我的生活,为我成长的蓝天粉砌了一层光彩。
假如我是一支歌,我要在宁静的清晨里轻轻响起。我要为那群失去爹娘的孩儿们旋起我快乐的音符,让他们在悦耳的歌声中感受生活赋予的感动,让他们在美妙的清晨里燃烧起梦想的希冀,让他们不再流泪,不再自卑,让他们重新拾起翅膀在蓝天飞行,让他们能在每一个清晨幸福微笑地说:“我很快乐!”
可怜的孩子们,上天给予你们如此坎坷的命运,让你们无法像其他孩子生活在爱的襁褓中。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不,生活并没有抛弃你们。抬头看看天吧,那阳光多么明媚!远方,幸福在向你们招手!
假如我是一支歌,我要在炎炎的夏日轻轻响起。我要响遍整个田野,响遍整个角落。我要用我欢快的舞蹈让农民伯伯们不再咒骂夏日的炎热,让他们的汗水在愉快的丰收里消融,让他们的心情在风干的汗水后释怀,让他们舒展开额上紧皱的双眉。
一缕稻香,一捧黄澄澄的稻穗,一袋白花花的大米,这一切的一切包含多少辛苦的汗水和疼痛?让我轻轻响起,把幸福与快乐带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让这一切在他们的心底悄悄沉淀,直到永远。
假如我是一支歌,那么我愿唱遍每个角落,让我们生活的星球处处是微笑,处处是快乐,让寂寞与悲伤永逝,让快乐与幸福长存。
点评
这个考生是聪明的。他掌握了考场作文的技巧——善于点题扣题。
文章处处可以读出话题的影子:开篇用三个排比句来描述歌的作用,接着用抒情的笔调,从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抒写心曲,强化歌的作用:假如我是一支歌,我要用轻盈荡漾的旋律,赶走母亲的疲惫,抚平她那紧皱着的眉头;假如我是一支歌,我要用快乐的音符,让那群失去爹娘的孩儿们燃烧起梦想的希冀,重新拾起翅膀在蓝天飞行;假如我是一支歌,我要用我欢快的舞蹈让农民伯伯的汗水在愉快的丰收里消融,让他们的心情在风干的汗水后释怀。结尾点题升华:“让我们生活的星球处处是微笑,处处是快乐,让寂寞与悲伤永逝,快乐与幸福长存”。
作者用“假如……”的模式构思,用排比的段落结构组材,将歌的作用诠释出来了,点题扣题好。且语言流畅,富有诗意。如果文章的真情能更浓厚一些,内容能更充实一些,就更能打动读者了。
点评者:厦门一中 黄(huang)小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