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①有人说,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太过于死抠一字一句。我认为这个看法不一定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还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③例如《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④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⑤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⑥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⑦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对文字若没有谨严的态度,字就会被人用得太滥、太随意,文章就落入了俗套。美人都是“柳腰桃面”,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前人谓之“套语”,我们谓之“滥调”。
⑧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⑨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有删改)
材料二: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陶渊明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③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也更容易把握问题的精神实质。
④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⑤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节选自马南邮《不求甚解》,有删改)
24.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过程。(5分)
25.材料一第③④段和材料二第③段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26.朱光潜提倡阅读要“咬文嚼字”,马南郁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对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你怎么看?(5分)
2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材料一以“月轮”喻直指的意义,以“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喻联想的意义,形象地点出了二者的区别。
B.材料一论述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强调文字对思想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更动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情感,而文字则不用受思想的影响。
C.材料二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事实论据,补充论述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因小失大”“未晓处且放过”,更有说服力。
D.材料一提到的“咬文嚼字”是欣赏和创作都必须养成的好习惯;材料二提到的“不求甚解”侧重应用于读书领域,是一种读书方法。
E.两则材料都是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再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来驳倒对方。
二、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2分)
……………………
30.阅读下面文段,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续写句子,并在括号里分别填一个恰当的字,与前文相衔接。(4分)
4/5 爱上海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