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城东数里许的黄山南麓有一个叫做蒲家庄的幽僻山村,那里就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诞生的地方。蒲家庄本叫“满井庄”,因村东沟底有一水井,常满常溢,俗称“满井”,故得其名。由村西平康门进入蒲家庄,所见民居民情颇有些儿古意装人。走过三棵葱郁的古槐,就到了蒲松龄纪念馆。门檐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
进入门楼,一个古朴典雅、清新别致的院落便呈现眼前。一连四进的院落,瓦舍茅屋相间,月门花墙错落。院内处处青砖灰瓦,垂柳依依,古藤莺萝,花木扶疏,翠竹摇曳,石榴火红,独有历代书香、农家小会的清雅情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名篇《婴宁》望曾为他所喜爱的人物形象婴宁虚构了个世外桃源:“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门前皆丝柳,墙内柳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行,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蒲松龄虚构的理想国如今可在他的故居寻到踪影。
穿过八角门,就是“聊斋”正房,并东西厢房各一间。均为土坯墙、草项、海青檐。公元1640年,蒲松龄就诞生在这里。蒲松龄排行在三,生性聪慧,史称“经史话集过目成诵”,因此深得父亲喜爱,蒲家人把家族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蒲松龄身上。他十八岁时,连以县、府、道三第一考中秀才,深得当时的山东学道、著名诗人施愚山的赏识。蒲家八个经历了家族的一蹶不振后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然而此后他屡试不第,一生中饱尝了多少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了一辈子,生活的困难使他接近劳动人民,对所谓“康乾盛世”时期的阶级矛盾和计会矛盾体察颇深。他把自己的满腔才华都倾注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上,才有了这部举世瞩目的传世之作。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曾有人说,蒲松龄的不幸,使我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封建官僚,但多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出蒲氏故居大门往东有一口水井,名曰“柳泉”。过去这里翠柳百章,合环笼盖,田园风光旖旎动人,井水外溢,清冽甘芳。相传蒲松龄曾在此设茶待客,与过往行人作促膝之谈,听他们谈狐说鬼,搜集写作《聊斋志异》的素材。因他爱恋这个地方,故自号“柳泉居士”。今日柳泉,旧景依稀,井围绿柳成荫,旁有石碑一座,上书“柳泉”两个娟秀的大字,系沈雁冰的手迹。井北新建一亭,背依十阜,面临大路,使人联想到蒲松龄当年设茶待客的情景。从柳泉往东走,上沟便见一片苍松翠柏。这里是蒲松龄的长眠之地——蒲氏墓园。
《聊斋志异(yi)(yi)》是(shi)部雅俗共爱的(de)异(yi)(yi)书,蒲(pu)松(song)龄(ling)亦(yi)为后世所敬仰,甚至(zhi)被尊为“蒲(pu)仙”。有多(duo)少学(xue)士文人(ren)、平凡游客在(zai)蒲(pu)松(song)龄(ling)故居赏看(kan)流连(lian),似(si)乎想抓住一丝半(ban)毫的(de)仙风灵气,毕竟(jing)奇情异(yi)(yi)恋的(de)浪漫或种幻莫(mo)测的(de)怪(guai)趣种种,实在(zai)是(shi)能(neng)惹人(ren)动容,引入寻探(tan)的(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