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到黄昏,点(dian)点(dian)滴滴。
(三(san))综(zong)合练(lian)习(xi)
阅(yue)读下(xia)面的(de)(de)宋(song)词,完成后面的(de)(de)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hai)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shi)绿(lv)肥红瘦。
注解(jie):⑴疏:疏放疏狂,形容雨下(xia)得很大。
⑵卷帘人:正在(zai)卷动(dong)帘子的侍(shi)女。
⑶绿肥(fei)红瘦:海(hai)棠(tang)花丛(cong)中一是(shi)绿的见多,红的见少了(le)。形容海(hai)棠(tang)花被风雨打下(xia)了(le)不少。
译(yi)文:昨(zuo)夜雨(yu)狂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zui)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que)说海棠花依然(ran)如(ru)旧。知道(dao)吗(ma)?知道(dao)吗(ma)?应是绿叶更(geng)加茂盛,红花却(que)已凋零。
这首词(ci)写的(de)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li)了一(yi)场风吹雨(yu)打,词(ci)人预感到(dao)庭(ting)园(yuan)中(zhong)的(de)花木必(bi)然是绿(lv)叶繁茂,花事(shi)凋(diao)零了。因此(ci),翌日(ri)清(qing)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xun)问(wen)室外的(de)变化,粗(cu)心的(de)“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ci),词(ci)人禁(jin)不住连用两个(ge)“知否(fou)”与(yu)一(yi)个(ge)“应是”来纠正(zheng)其(qi)观察的(de)粗(cu)疏与(yu)回(hui)答的(de)错误。 一(yi)句,运用 、
的(de)手(shou)法,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de) 之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yuan)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shen)在此(ci)山中。
注释:题西(xi)林(lin)壁:写在西(xi)林(lin)寺的墙(qiang)壁上。
横看:从正(zheng)面看。
侧(ce):侧(ce)看,从(cong)侧(ce)面看。
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bu)同(tong)”,实写(xie)游山(shan)所见。庐山(shan)是(shi)座丘(qiu)壑(he)纵横、峰峦起(qi)伏的(de)大山(shan),游人所处的(de)位(wei)置不(bu)同(tong),看到(dao)的(de)景物也各不(bu)相(xiang)同(tong)。这(zhei)两句(ju)概括(kuo)而形象(xiang)地(di)写(xie)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de)庐山(shan)风景。
“不识庐(lu)山真面目,只(zhi)缘身在此(ci)(ci)山中”,采用( )来谈游(you)山的体会。为什么(me)不能辨认庐(lu)山的真实面目呢(ni)?因为身在庐(lu)山之中,视野(ye)为庐(lu)山的峰峦所(suo)局(ju)限,看(kan)到(dao)的只(zhi)是庐(lu)山的一(yi)峰一(yi)岭一(yi)丘一(yi)壑,局(ju)部而已,这必然带有(you)片面性。游(you)山所(suo)见如此(ci)(ci),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ci)(ci)。这两(liang)句诗有(you)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di)我们认识为人(ren)处事的一(yi)个哲理——由于(yu)人(ren)们所(suo)处的地位不同(tong),看(kan)问题的出发点不同(tong),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nan)免有(you)一(yi)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