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
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在此期间内,颁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
俸禄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乱,官吏以自筹俸禄为名任意敲诈百姓、鱼肉乡民,故而规定官吏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官吏不得自筹。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置邻长、里长、党长。三长制是为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建立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利于中央集权。
均田制——凡十五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国家领取耕种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领取露田(荒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可领取露田二十亩。桑田为私田,也称永业田,死后可以传给子孙。露田不能买卖,死后归还官府。
这些针对当时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对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驾崩,拓跋宏开始亲政。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为了摆脱鲜卑保守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决定迁都洛阳。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历代王朝,也曾多次议论过迁都洛阳,但都因为遭到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搁置了。因此这次迁都,他决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声称要调集大军南征。于是拓跋宏全副戎装,率领三十万人马从平城出发,渡过黄河,进驻洛阳。
有一天,文武百官纷纷跪在马前,叩头谏止南征,有一个鲜卑贵族拓跋休声泪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并诉说以前北魏军队南征时,在淮河岸边屡遭惨败,尸体堆积如山的教训。拓跋宏听罢以后,满脸怒容地对群臣说:“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南征,便迁都。列位爱卿可以表示意见,赞成迁都的站在左边,赞成南征的站在右边。”多少年来,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吓得魂飞魄散,尽管心里不太赞成迁都,但在选择南征和迁都两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轻,选择后者。因此,都不谋而合地站到左边。
于是,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计,大军便停驻洛阳,胜利完成迁都夙愿。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贵族穆泰、陆睿阴谋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阳分庭抗礼;大太子拓跋恂在旧势力的怂恿下,密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参加叛乱,但拓践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乱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废,并被赐死。
此番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口约有百万,均称“代迁户”。朝廷颁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