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能力目标: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 两课时。 1、教师朗诵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由此可以说明什么? 背景介绍: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谈判,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教师提问:这是一篇新闻。同学们知道新闻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新闻特点:真实、及时、简明) 齐读课文,填表(投影): 引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来报道? 明确:一是按照渡江的时间顺序;二是先写西路军是因为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放在一起写方便分析,语言更精炼。 2、划分出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层次。(答案详见课本。)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本篇新闻的结构组成。(答案详见课本。) 补充说明:背景不是每篇新闻都有的结构。导语通常是开头几句话或者第一段。标题包括引题、主题和副题,字号最大的是主题,主题下面的是副题,上面的是引题。导语前面的文字叫做电头,属于结构的附加成分。 四、语言特点 思考:结合导读和原文,具体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巡查指导。(答案详见课文。) 课后思考:划分第二则新闻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教师巡查点拨。 明确: 人物:南线人民解放军 时间: 地点:南阳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和结果:王凌云弃城南逃,解放军当即解放南阳。 二、新闻结构 理清了六要素,我们来划分这则新闻的结构就容易多了。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详见课文) 点拨:课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划出表示时间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结构。 说明:这则新闻结构比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闻的相当大的篇幅。为什么要介绍过去一年来的背景材料呢?(为了说明王凌云弃城南逃的原因。南阳解放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蒋介石军队从此走上节节败退的道路。此时正是总结一年来所取得成绩和教训的大好时机。) 三、练习 课后题练习。 四、作业课后习题二;抄写生字两遍,要注音。 反思:第二则主要内容梳理部分用时较长。由于是刚开学,学生的状态不够投入,课文本身又很枯燥,教师在形象生动教学的研究上还欠缺考虑。另外教师语言也不够精炼,课堂效率不足,今后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
小结: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小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