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变(bian)化分(fen)析(xi)
词义轻重变化
“恨”的古(gu)义轻,今(jin)义重。它在(zai)古(gu)代的意思(si)是遗憾(han)、不满。如:
《司(si)马迁·报任(ren)安书(shu)》:“而长(zhang)逝(shi)者魂魄私恨(hen)(hen)无穷。”“私恨(hen)(hen)”即内心私下的(de)遗(yi)憾。
《汉(han)书(shu)·苏武传(chuan)》:“子为(wei)父死亡所恨。” “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
今天(tian)“恨”的意思是(shi)痛(tong)恨、怨恨,词(ci)义(yi)比古代重(zhong)多了。
“怨(yuan)”的古(gu)(gu)义重,今义轻(qing)。它在古(gu)(gu)代(dai)的意思是怨(yuan)恨、痛恨。如:
《史记·秦本(ben)纪》:“缪(mou)公之怨(yuan)此二人(ren)入于(yu)骨髓(sui)。”用“入骨髓(sui)”来(lai)形容(rong)“怨(yuan)”的(de)程度,可见“怨(yuan)”在古代的(de)词义比今义要(yao)重得多了。
《汉书(shu)·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wei)律(lv)。”用副词(ci)“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zhi)深。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搜(sou)神(shen)记》:“长安中(zhong)谣(yao)言(yan)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mian)破屋之咎。’”
“谣言(yan)”指民间的(de)歌谣谚语,感情(qing)色彩是中性的(de)。现在(zai)“谣言(yan)”指流传的(de)没有事(shi)实根据的(de)消息,并且(qie)具有贬义。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bang)议(yi)。”
《报孙会宗(zong)书》:“下流之人,众(zhong)毁所归。”
“下流”在古(gu)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天则指品德恶劣,并且有明显的贬(bian)义。
又如“吹嘘”在(zai)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现在(zai)指说大话(hua),并(bing)且含贬义。
“爪(zhua)牙”在(zai)古代指(zhi)得力助手,今天(tian)只(zhi)具贬义,相(xiang)当于说“走狗”、“帮(bang)凶”了。
也有(you)的词古代含贬义(yi),而现(xian)代转变为褒义(yi)的。如“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fa)律陷害别人(ren),现(xian)代“锻炼”一词不(bu)但没有(you)这(zhei)一意义(yi),而且在“锻炼意志(zhi)”等(deng)场合还含有(you)褒义(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