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man)井游记内(nei)容赏(shang)析
袁(yuan)宏道主(zhu)张写作“不拘格(ge)套”、“发(fa)人所不能发(fa)”,在本(ben)文得(de)到了淋漓尽(jin)致的表现。
写春游,但开头却写不能游
作者在(zai)文中(zhong)要表现的是早春(chun)时节那将舒未舒的柳条和(he)如浅(qian)鬣寸许的麦苗,但(dan)开头却(que)大写气候(hou)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li)”。在(zai)这(zhei)种(zhong)气候(hou)下(xia),即使有心去(qu)郊游也无法(fa)成行:“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作(zuo)(zuo)者用恶劣气候(hou)和不能(neng)出游(you)作(zuo)(zuo)一篇游(you)记的开头,在立(li)意和结(jie)构上起了这样(yang)两(liang)个作(zuo)(zuo)用:
其一,是用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后面将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对比,从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结论:“始知田郊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当然,结论之外又有深意,它实际上是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如没有第一段的飞砂走砾、枯坐一室,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其二,在结构上更能体现出作者“不拘格套”“发人所不能发”的创作主张。这段文字作为游记开头却大写其不能游,这种出人意料的新奇笔法当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随笔写来、兴之所至的性灵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规的文学追求。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zhe)突然(ran)笔(bi)锋一转(zhuan)去写春游(you),这(zhei)中间没有过(guo)渡性的语句,显得(de)很突兀(wu),反映了作者(zhe)思绪的跳跃(yue)。“二十(shi)日,天稍(shao)和,偕(xie)数(shu)友出(chu)东直,至满井(jing)。”短(duan)(duan)短(duan)(duan)一句之中,交待了出(chu)游(you)日期、春游(you)地(di)点(dian)及行走(zou)路线,显得(de)干净利(li)落。
下(xia)面即进入对满(man)井(jing)春色(se)的正面描绘。作者描绘的步(bu)骤(zhou)是(shi)按(an)游人的观赏习(xi)惯(guan)由远及近(jin)、由面及点(dian)。
作者先写远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如脱笼之鹄”。这是对郊外早春的总体印象,也是对满井一带的泛写和纵览。作者虽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现。正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会变得滋润,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所以又是“微润”。同样地,正因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lai)形容他乍见郊外早(zao)春景色的(de)感(gan)奋(fen)和摆脱了城(cheng)中局(ju)促的(de)欢欣(xin),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hao)地交融(rong)为一体。
紧接(jie)着转入(ru)近(jin)景的(de)描绘,作者选(xuan)择三组优美的(de)镜(jing)头来表现早春二(er)月满(man)井一带(dai)的(de)旖(yi)旎风光。
首先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bie)准(zhun)确的(de)副词来描写二月春(chun)水的(de)形态、颜(yan)色、温度(du)的(de)。
写山时,作(zuo)者则又变换手法,用拟人(ren)的(de)方法来表现。春天来了(le),山上的(de)积雪消融(rong)了(le),但作(zuo)者不说积雪消融(rong),而说“山峦(luan)为(wei)晴雪所洗”。积雪由被动地消融(rong)变为(wei)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