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秋文化的比较中,作者把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升华在中外文学的意境中。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读本里又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学士的“赤壁”。“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外国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在南北秋景的比较中,作者把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提升在南北不同的风情里。南方的雨下得太多太溢太平常,北方的秋雨下得比南方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南方的秋只有一点点的“清凉”,“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让人“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南方的秋也有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丸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若与北国的秋比起来,就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总之,在字里行间,作者没着一“愁”,但因作者心中有秋,所以读者能处处见秋,处处生愁。
3/3 爱上海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