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位于苏北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2001年区域调整后,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共117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7.68万,其中淮安市区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3万。
淮安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6-14.7℃之间。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9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气候及土壤条件较好。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正值雨季,最高气温一般不是太高。
淮安属黄淮平原和江汉平原,耕地和水域面积较大,俗称“一山三水六分田”,现有耕地38.42万公顷,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它河湖滩地近7万公顷,水域面积31.26万公顷。
境内的洪泽湖为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洪泽湖正常水位13.5米时,面积2090平方公里,库容31.7亿立方米;最高水位16米时,面积3740平方公里,库容132.5亿立方米;换水率为正常湖容的11倍。
改革开放以来,洪泽湖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基地。境内还有极具开发潜力的白马湖、高邮湖。盛产优质稻麦、棉油、林木、畜禽、鱼虾、鳖蟹、银鱼、珍珠等名特优产品。
地下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凹凸棒土、岩盐、芒硝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可开采的岩盐储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凹凸棒土储量0.65亿吨,占全国70%以上。
旅游资源丰富,汉文化名胜古迹、洪泽湖人文景观、淮河两岸山水风光、淮扬美食文化等极具开发价值。
淮安市纯朴自然的旅游佳境,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风光旖旎,雄浑壮观,名胜古迹众多,其滩涂面积超过太湖与鄱阳湖之和,形成了千里碧波、千顷芦苇、万亩荷花的奇特景致,并提供着88种鱼类、数十种水生植物以及众多鸟类等丰富的资源。
淮安环湖地区的历史积淀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优势。据史料记载,当年大禹治水的指挥部,就设在今天洪泽县境内的龟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君"启"的母亲,便是现在洪泽、盱眙这一带的涂山族人。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景观:淮安不仅人杰地灵,而且风景优美,沿大运河,环洪泽湖,既可领略自然风光,又可观赏名胜古迹。境内的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风光,为淮安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沿革。
淮安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和“下草湾文化”遗址,商周时期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古代的淮安位于水运交通咽喉,得大运河、淮河之惠,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鼎盛时期曾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四大都市”。
明清时期,清江浦为“南船北马”交会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誉。1948年12月淮阴城解放,与淮安城合组成立两淮市。
1949年3月撤两淮市。1951年成立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分置,恢复原称。解放后淮阴地区专员公署驻节淮阴城。1983年3月撤地建立淮阴市,实行市管县建制,共13个县(市、区),曾是江苏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省辖市。1996年8月,淮阴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将灌南县划属连云港市,原县级宿迁市和泗阳、泗洪、沭阳三县新组建地级宿迁市。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下辖的原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淮安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有秦汉之际的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鄂,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等;当代有陈白尘、吴强、陈登科、周信芳、郎静山、谢铁骊等文化艺术名人。尤其值得自豪的是,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最初的12个春秋。淮安留有周恩来故居,保存着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等。为了缅怀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经中共中央批准,1989年在淮安兴建了周恩来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又新建成周恩来遗物陈列馆,该馆仿西花厅建筑,江泽民同志亲自为馆前的周恩来铜像题字。
淮安是革命老区,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粟裕、彭雪枫、李一氓、张爱萍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过。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苏皖边区政府都曾驻在淮安境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刘老庄战役、车桥战役、涟水保卫战等都是在淮安境内开展的。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解放后,修建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