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第39课《古诗四首》同步练习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yi)(yi)观沧(cang)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zhi)。树木丛生(sheng),百草丰茂(mao)。秋风萧瑟(se),洪(hong)波(bo)涌起(qi)。日月之行,若(ruo)出其中;星汉灿(can)烂,若(ruo)出其里(li)。幸甚至哉,歌以(yi)(yi)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___ ,是___ 时期著名的
____ 家,______ 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 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guan)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shan)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ruo)出其里 ⑦幸甚至(zhi)哉 ⑧歌以咏志
3.对(dui)“日月之行,若(ruo)出(chu)(chu)其中;星汉灿烂(lan),若(ruo)出(chu)(chu)其里”句(ju)意(yi)理解正(zheng)确的(de)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hao)像(xiang)是发源于沧海之中(zhong)。
B.日、月朗(lang)照(zhao)大海,星星闪(shan)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can)烂的(de)银河,好像(xiang)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dao)海里去了一(yi)样。
D.太阳月亮不(bu)停(ting)运转(zhuan)、银(yin)河(he)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mian)。
4.判断(duan)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lin)碣(jie)石(shi),以观沧海(hai)”两句(ju)开篇点(dian)(dian)题,交(jiao)代(dai)了观察(cha)(cha)的(de)方位、地点(dian)(dian)以及观察(cha)(cha)的(de)对象。( )
②“临(lin)”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shi)写海上的(de)景象。( )
③“水(shui)何澹澹,山(shan)岛竦峙”两(liang)句全景式地描(miao)绘了大海那(nei)种苍茫(mang)动荡的(de)气(qi)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shi)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miao)(miao)写(xie)无风时海面(mian)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miao)(miao)写(xie)有(you)风时大海波涛汹(xiong)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tong)过写(xie)景抒情,借勾画(hua)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le)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le)统一中(zhong)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dui)这首诗理解做(zuo)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hai)面景色(se),最后(hou)抒写自(zi)己的情怀(huai)。
B.诗(shi)人(ren)立足于山岛,先(xian)远观(guan),再近(jin)观(guan),最后抒(shu)写自己(ji)的情怀。
C.诗(shi)人(ren)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da)海(hai)(hai)景象(xiang),再(zai)描绘岛上(shang)风光,最后在描绘大(da)海(hai)(hai)波涛汹涌的(de)基础上(shang),借拟写大(da)海(hai)(hai)吞吐日月的(de)气势(shi)来抒发自己壮阔的(de)情怀(huai)。
参考答案:
1.曹操 东(dong)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bei)壮
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qing)幸、很 ⑧诗
3.C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D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tai)清。
气蒸(zheng)云梦(meng)泽, 波撼(han)岳阳城。
欲济(ji)无舟楫, 端居(ju)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you)羡鱼(yu)情。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
2.形成对偶(ou)的两组句子(zi)是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比喻义是 。
4.翻译“端居耻圣明”:
5.怎样(yang)理解“坐(zuo)观垂钓者(zhe),徒有羡鱼情”?
答(da):
参考答案: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气蒸云(yun)梦泽(ze),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wu)舟(zhou)楫,端居(ju)耻圣明。
3.想渡湖水(shui)而没有(you)船只(zhi)。 想做官而无人引(yin)荐。
4.闲居不仕,有愧(kui)于(yu)圣明(ming)天子。
5.白白地看(kan)着人(ren)家垂钓,心想得鱼而(er)苦无渔具。也是隐喻想做官而(er)没有(you)途径。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qi)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xiu),阴(yin)阳割昏晓。
荡胸(xiong)生(sheng)层(ceng)云,决(jue)眦入归(gui)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lan)众山小。
1.解释字词
岱(dai)宗( ) 夫( ) 青( ) 未(wei)了( ) 造化( ) 钟( )
神秀( ) 阴( ) 阳( ) 割( ) 荡胸( ) 曾( )
决眦( ) 眦( ) 会当( ) 凌( )
2.文学常识
这首诗选自《 》,作者是___ (朝代)的伟大诗人_______ ,是_____ _主义诗人,字____ ___,自称______ 。他被称为“_______ _”与“诗仙”李白并称。由于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 __。他的诗表现了当时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被称为“_______ _”。
3.本诗中表(biao)现(xian)泰山神(shen)奇秀(xiu)丽(li),明暗变化的诗句(ju):
4.本诗(shi)中最能表现诗(shi)人的雄心壮志的诗(shi)句:
5.本诗中每一联都有(you)“望(wang)”的(de)意(yi)思,但“望(wang)”的(de)角(jiao)度不同。试对比做具体解释。
参考答案:
1.对泰山(shan)的(de)尊称; 语(yu)气助词(ci); 指山(shan)色; 不尽(jin); 指天地,大(da)自然; 聚集; 神(shen)奇秀(xiu)丽; 山(shan)的(de)北面; 山(shan)的(de)南面; 分; 心胸摇荡; 通“层”;
眼(yan)角几乎要(yao)裂开; 眼(yan)角; 终(zhong)当,终(zhong)要(yao); 登
2.杜诗祥注; 唐朝; 杜甫;现实; 子美; 少陵野老; 诗(shi)圣(sheng); 李(li)杜; 杜工部;诗(shi)史
3.造化钟神秀,阴阳(yang)割昏晓
4.会当凌绝顶,一(yi)览众山(shan)小
5.《望岳(yue)》全诗(shi)分为(wei)两大层,都(dou)是切着“望”字(zi)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yi)层,写远望(wang)泰(tai)山(shan)(shan)(shan)的(de)(de)(de)(de)整体形象,望(wang)到的(de)(de)(de)(de)泰(tai)山(shan)(shan)(shan),是它那苍翠的(de)(de)(de)(de)山(shan)(shan)(shan)色掩映着辽阔无(wu)边的(de)(de)(de)(de)齐鲁大(da)平(ping)原,是那样(yang)(yang)的(de)(de)(de)(de)拔地而(er)起,参天耸立(li)。从山(shan)(shan)(shan)的(de)(de)(de)(de)北面望(wang),那照临(lin)下土的(de)(de)(de)(de)阳光就像被一(yi)把硕大(da)的(de)(de)(de)(de)刀切断一(yi)样(yang)(yang)。泰(tai)山(shan)(shan)(shan)就是这样(yang)(yang)遮天蔽(bi)日。
后两联为(wei)第二层,写细望(wang)(wang)泰山所(suo)见,白(bai)日里可(ke)(ke)以望(wang)(wang)见山腰间(jian)的团(tuan)团(tuan)云气,层出不穷。可(ke)(ke)见泰山及高,黄昏时可(ke)(ke)望(wang)(wang)到归巢(chao)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可(ke)(ke)见泰山极(ji)幽(you)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yan)晴方(fang)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hu)比(bi)西子,淡妆(zhuang)浓(nong)抹总(zong)相宜。
1.诗(shi)中哪六(liu)个字是诗(shi)人对西湖的(de)直接赞(zan)誉?
2.文中用比喻的句子(zi)是哪一句,表(biao)现了西(xi)湖什么样的特质?
3.请看下面这四(si)句(ju)诗“天边明月光难并(bing),人世西湖(hu)景不同。 若把西湖(hu)比明月,湖(hu)心亭似广寒宫”,说(shuo)(shuo)说(shuo)(shuo)这四(si)句(ju)诗和(he)本诗在表(biao)达的思(si)想感情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
1.晴方(fang)好;雨(yu)亦(yi)奇。
2.后两句,西湖具有天然美(mei)(mei)的(de)姿质,不用借(jie)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de)修饰,随(sui)时(shi)都能展现美(mei)(mei)的(de)风(feng)致,都美(mei)(mei)妙(miao)无比(bi),令人神(shen)往。
3.本诗表达的(de)是作者对西湖(hu)的(de)无(wu)限赞美之情,而提示的(de)这四句诗,作者是借景抒情,抒发世(shi)事无(wu)常(chang)的(de)凄(qi)凉之感(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