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一《我心归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把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情萦我心——感悟乡思(师生互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诗歌:(PPT)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钢翅响拍着金风
想起故园飞黄叶
一跳跳过了海峡
想起野塘剩残荷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
落在你的院子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夜夜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
处处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凝成水
唱童年的惊喜
是露珠
唱中年的寂寞
燃成光
想起雕竹做笼
是萤火
想起孤灯篱落
变成鸟
想起月饼
是鹧鸪
想起桂花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也许不能深刻体会那种远离故土、魂牵梦绕的切肤之痛,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将来异乡途中的回忆与思念。多年之后,当你身处异地,透过朦胧的泪眼遥望故乡时,会有怎样的回忆涌上心头呢?……(学生畅所欲言,设想自己远在他乡时所想)(PPT)
同学们的思念充满着甜蜜与满足,而真正的乡思该是充满着愁绪,所谓“最是乡愁忘却难”。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当代作家韩少功的思乡名作《我心归去》,来一起走进一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世界。(板书:我心归去
韩少功)
二、文本研读:
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划下三类词句:表现作者心情的,触动个人情感的,一时难以理解的。(PPT)
(一)感性认知(自主探究)
1.文题为“我心归去”,作者的心要归去哪里?(PPT)
明确:异乡(法国—圣•纳塞尔)——故乡(中国—长沙)
从题目理清文章的思路,1-3身在何处,4-6归去何方,7深化文题。
作者身在法国,心归故乡。
2.法国和自己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试着从原文筛选信息,体会作者笔下的异乡与故乡的区别。完成问题之前,请先看一下老师根据文中描绘搜集的图片吧。(PPT)
异乡—雅静奢华、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故乡—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对比
3.既然法国奢华舒适,故乡贫瘠落后,为何还要心归故乡呢?(PPT)
因为物质上的富有无法填满精神上的空虚。
4、文中有表现作者这种心情的语句吗,请同学们找出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生成预设以下问题)
①“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
拟人手法,一个“弃”字道出作者在法国受冷落的孤独无助感。
②“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
两个“不知道”说明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环境陌生,这是直抒胸臆。
③“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用比喻渲染心中的烦闷,熟悉的母语离你而去,就像被囚禁在监狱里无处可逃。
④“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运用重复的手法表现自己极度烦闷和空虚。
⑤“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只有虚空”;
运用比喻修辞,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写得具体化、形象化。
⑥“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
用夸张的修辞将自己近乎疯狂的心态表露无遗。
总结:
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板书:人在异乡
心归故乡)
4.
作者想念故乡,那里最让他割舍不掉的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诵文中触动你情感的句子,让我们一起细心聆听,去感受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PPT)
亲人:……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
故乡:……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亲人、月夜、小羊这些就是作者心中的故乡的全部吗?他热泪涌流,心里忧愁什么。古人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只知其忧,却不知其求。
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评价一篇优秀的文章——“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板书),文贵含蓄,那么我们能否从文中那些你一时还难以理解的语句入手,来思考他在寻求什么,来理解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呢。
(二)理性升华(小组合作)
结合自主阅读过程中划下的句子,思考其深刻内涵,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探讨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生成预设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主要探讨前两个,其余难度较小,小组合作完成)(PPT)
刚才看到很多同学找到了“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并且有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对这两句存有疑惑,那么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吧。
①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故乡之所以美,是因为你在故乡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故乡存留了你成长、奋斗过的证据,你会因眷顾而觉得它美。但是你终究要离开故乡,这种美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甚至消逝,因此你会为此感到伤悲。
沈从文说过,
“美丽的总是使人愁。”因为人们害怕失去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对美才有“眷顾”之意,美才会使人悲,使人痛,甚至使人怜。
②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爱之深才会责之切,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故乡流血、流泪、流汗,然后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③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汗水。
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⑤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当人的心有所属时,一切都可以是引起思绪的诱因,某支独唱曲只是借题发挥,他们内心的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在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明确:故乡有我们的亲人和我们的过去;
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是我们奋斗、耕耘过的地方;
是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劳动和奉献的地方;
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
(板书故乡:生命之根、奋斗之地、奉献之所、心灵之源。)
(三)深入挖掘(教师指导,自主思考)
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全面,老师在阅读中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屡遭贬谪,远离故土,但他却欣然吟咏“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背井离乡却心安于他乡,韩少功身处异地却心归故园,这两者相矛盾吗?
苏轼由于被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他却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为民造福,所到之处改革弊制,为民请命,兴修水利,防灾避难。西湖“苏堤”更为世人称颂。可以说苏轼是“大有作为此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同学的回答启发了我,假如你十年寒窗,考取美国哈佛大学并在那里学习工作,它能否成为你的“故乡”呢?
明确:可以,因为你将自己最宝贵青春年华付出在那一片土地上,它可以成为你的第二故乡,正像徐志摩对康桥无限的眷恋,才有那样发自内心的美妙的诗句。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为之奋斗过奉献过,只要把它视为生命之根,心灵之源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故乡,就像毛泽东少年时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与韩少功“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异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只要是心有所归,便可处处为乡。(板书)
这才是韩少功笔下故乡的真正内涵。
鉴赏方法总结:抓住文题——理清文脉——分析表现手法——品味关键句
三、总结:
故乡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心灵栖息地,只要你在那真诚付出过,用情感动过,用心触摸过,那么你就能归去自己的故乡,拥有故乡的人是富有、充实而幸福的人。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外面的世界总在诱惑着人们。多年之后,当你即将踏上远行的旅途时,行囊里应该装下了足够你在疲倦时值得回味的东西。学过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要在里面装下什么呢?(老师送大家三句话)
执著勤奋是远行的动力——努力奋斗
亲情友情是远行的甜蜜——学会感恩
一草一木是远行的思绪——用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