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感知,了解摄影散文特点。
2、通过文本研读与对话,了解、探索并体验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文本研读与对话,了解、探索并体验人类的“精神家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个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画面,题目就叫做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图片。你看见了什么?
请同学们说一下:
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
一群神情各异的旅客
一个凝眸窗外的男子
一双惶惑茫然的眼镜
二、介绍摄影散文,切入文本
1、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为凭借,加上对社会生活的联想,阐述人生哲理的一种散文。
2、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有关画面内容的句子。
三、文本研讨:
1、分析离家的原因。
大声朗读课文3-7段,思考:作者认为,人离家的原因有哪些?(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压迫的无奈;前方的召唤
2、为何称苦旅?
请同学们朗读第10节,思考:
(1)旅途的“苦不堪言”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先圈划出重要语句,再分析。)
路--坑洼不平 车--拥挤不堪 旅途--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2)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里,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3、理解人生的悲剧性实质。
快速浏览第11段,找出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在哪些方面?(注意标志性语言)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4、前文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后文却阐述了人的悲剧性实质,11段中又在讲“归家”的问题,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每个人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漂泊的欲念和归家的思绪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让人一直在路上徘徊、流浪。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有了寻觅精神家园。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一种写作技巧称之为“反弹琵琶”,明讲的是离家,但实际上说的是“归家”、是“思乡”,依然“月是故乡明”。
四、总结提升:
但纵使人生有着这样的悲剧性实质,我们也决不能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放弃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因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