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爱上海 >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 > 现代文阅读 > 高三语文阅读试题

《建筑界“诺奖”得主王澍:多一些另类对中国有好处》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移动版] 作者:飘零书生604
《建筑界“诺奖”得主王澍:多一些另类对中国有好处》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2012年5月25日 下午,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49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登上领奖台,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建筑师。

 5月29日 午后,王澍回到即将迎来110岁生日的母校东南大学,与东大学子分享事业感悟。1987年,读研的他用一篇锋芒毕露的长文《死屋手记》抨击建筑史的种种瑕疵。20年后,被业内称作“狂人”的他,以充满实验意味的建筑和思考,被写进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史。

多些“另类”,对中国有好处

王澍笑容谦和,语调低缓,让人以为当年那个“如一把带着寒光的刀”的叛逆青年已经远去。然而,记者从他的谈吐中很快就发现,那个大二时就公开宣称“没人可以教我了”、带头向教授抗议画商业效果图的王澍从未改变,只是在人文层面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

王澍坦言,“特立独行”得益于母校师长的言传身教。“我刚入校时,就接受过当时的校长钱钟寒先生的训话,他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得——‘你们要特立独行。’”

站在东大礼堂的演讲台上,王澍向学子们展示他的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时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拍我的建筑!”台下的东大学生给予掌声。他笑。台下他的妻子陆文宇,摇着头,熟悉他、佩服他,又无可奈何地会心一笑。

没错,就是这样一位年少轻狂的年轻人,在1988年硕士生毕业后到1998年开始读博士的这10年时间里,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投入建筑设计工作,而是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最基础的手工劳动,闲暇时就读书练字,背着背包到处溜达,抑或坐在西湖边一整天什么都不干。当与他同时代的设计师“只争朝夕”地设计出一大批如今已被人淡忘的建筑、换来荷包的丰盈时,王澍却花10年宝贵的光阴学习、感受和积累,不得不靠太太的工资过活。直到2002年,王澍开始接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的设计工作,有人说这是他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他不认为自己设计的摹本来自欧洲建筑大师,可以看到他向另一个方向挥手——中国传统文化。王澍的代表作里,都能找到建筑和绘画之间互译的密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王澍用人工的方式为建筑垫起山坡。宁波博物馆好像是把南宋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中的高山巨石再现世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站在象山新校区3号楼数米高的门洞前往外看,突然说:“咦,这不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么?”王澍带着孩童恶作剧被发现般的惊喜答:“你发现了?”

王澍说:“我被称为另类都已经习惯了,但是我觉得被称为另类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快速发展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如果只有一种主流在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行的,需要有多种的意见、更加开放的意见,所以多一些另类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

“绝不做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拆除”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王澍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2009年9月南宋御街改造完成正式开街,在这条南北长4000多米的古街上,王澍再一次实现了他一直坚守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2001年,杭州市政府找到王澍,请他主持改造历史上著名的南宋御街——中山路。王澍“张狂”地提出自己的3个条件:时间至少要3年,之前还要给我半年的时间调研;原住居民不能迁走,要保持沿街生活场景的真实性;绝不做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保护性拆除”。

王澍“另类的坚持”胜了。杭州中山路24米宽的街面被缩窄到12米,没有动迁一户居民,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同样再现了南宋御街的繁华胜景。

 5月25日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节选自2012年5月《新华日报》)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王澍荣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该奖评委会主席认为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是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B.王澍毕业于东南大学,在校读书期间就表现出叛逆、狂妄、否定一切的一面,大二时他就公开宣称“没人可以教我了”,并且还带头向教授抗议画商业效果图。

C.在建筑设计中,王澍没有去摹仿欧洲建筑大师的设计风格,而是有意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在他的代表作中,都能找到建筑和绘画之间互译的密码。

D.始终与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王澍备受争议,更独树一帜,他已经习惯了被称为“另类”,而且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E.受杭州市政府邀请,王澍在2001年完成了主持改造历史上著名的南宋御街的工程,这项工程贯彻了王澍一直坚守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再现了南宋御街的繁华。

12.王澍的“另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13.请结合全文分析,王澍获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6分)

14.王澍说:“多一些另类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请结合全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怎样才能让中国多出现一些像王澍一样对国家发展有好处的“另类”。(8分)

参考答案:

11.答C3分,D2分,A1分。答BE不给分。【解析】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是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不很准确,原文“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是对王澍作品在未来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前瞻性评价,而选项则将未然表述为已然。B.“狂妄,否定一切”错误,原文没有贬义。E. “2001年完成了”错误,原文说“2001年,杭州市政府找到王澍,请他主持改造历史上著名的南宋御街——中山路。王澍“张狂”地提出自己的3个条件:时间至少要3年,之前还要给我半年的时间调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①年少轻狂:二时就公开宣称“没人可以教我了”、带头向教授抗议画商业效果图;读研时写的长文《死屋手记》抨击建筑史的种种瑕疵。②特立独行:硕士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投入建筑设计工作,设计出一大批如今已被人淡忘的建筑、换来荷包的丰盈;而是花10年宝贵的光阴学习、感受和积累;他不认为自己设计的摹本来自瓯欧洲建筑大师,而是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营养。③独树一帜:王澍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对段落中的每个句子都不要放过。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①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一直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老师,不盲目追捧欧洲大师,不趋附潮流,这些让他独树一帜,也成就了他的伟大。②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花10年时间对建筑工序和历史文化有了丰富的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与思考,这自然让他的设计有了丰厚扎实的基础。③继承传统,融会贯通。他自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代表作里,都能找到建筑与绘画之间互译的密码。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而他的设计获得了世界的认同。④母校影响,师长的教导。他的“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得益于母校师长的言传身教。刚入校时,就接受过当时的校长钱钟寒先生的训话,校长的一句“你们要特立独行”,使得王澍为理想与实践奋斗一生。

(每点给2分,答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角度一: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特立独行,对有叛逆性格、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要能包容爱护。文中东南大学校长钱钟寒先生对刚入校的学生训话,鼓励学生“你们要特立独行”,对王澍的成长影响深远。对于一个大二时就宣称“没人可以教我了”、带头抗议教授的狂妄的学生,对于一个读研时就能撰写长文抨击建筑史的种种瑕疵的另类,传统的做法可能是批评、打压,而东南大学让其顺利毕业、取得学位,足见学校对这种“另类”的爱护与包容。批评、打压可能扼杀了一个未来的杰出人才,包容、爱护才能培养、鼓励一个人的创新精神。

角度二:社会和政府应该为“另类”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为“另类”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王澍所在的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王澍的设计中发现了中国绘画的影子,是其设计理念的知音;杭州市政府对王澍十分信任,答应了他一系列“张狂”的条件,让其主持南宋御街的改造工程,使他的“另类坚持”获得胜利。

角度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另类”成功的坚强后盾。在王澍硕士毕业后的十年间,他不得不靠太太的工资过活;在成功之后回母校演讲时,妻子对他“摇着头,熟悉他、佩服他,又无可奈何地会心一笑”,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到妻子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没有妻子的理解支持,很难相信他能坚持下去,获得成功。(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分析每点2-3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